《思維進化》閱讀心得: 懂得如何思考的人可以變得多厲害?

如果論一個可以改變你人生的東西,我會說那就改變你的思維吧。人之所以會強於其他物種,智慧影響了很大的一部分,而智慧根源來自於思考,我們可以依照過去的經驗,以及現在眼前所擁有的資訊來判斷如何解決問題。

西方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

盯著你手邊的某樣東西,嘗試不去對它作出思考,有感覺到什麼不一樣嗎?你會發覺自己看到的就是很表層的世界,所有東西都只是一種存在而已。但現在你開始想看看,你眼前的這個東西,是誰拿過來的?為什麼拿過來?什麼時候拿過來的?怎麼拿過來的?它開始浮出來冰山下的意義,這時候你也開始進入了思考狀態,而思考的目的是什麼?解決問題。

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我曾經問過啟發我思考的教官,為什麼想一件事情要想這麼廣?這真的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他給了一個「你沒有急迫性」的答案,當水沒有淹到你的嘴巴之前,你不會意識到空氣對你來說是多麽重要。先不論急迫性是不是正確答案,你看見了思考的重要性,你原本看見的只是「很累人」這件事情,而教官給出的答案是來自他看到了不思考的後果;為什麼福爾摩斯有辦法見微知著,為什麼柯南每次都可以靠推理把黑衣人揪出來,靠的就是他們腦內的知識庫加上思考,他們看出了事物不同的意義。

#知識背後的意義

意義構成了人類世界。石頭可以只是一顆石頭,但你可以形容一個人堅若磐石;水可以只是水,但你可以形容一個人大智若水。你會發覺我們眼前的所有東西都是有意義所堆疊而成,也就是說,如果你可以發現每件事物表層底下的意義,你就可以看到比別人更寬廣的世界,換作是人也一樣,處理情緒的方法永遠不會只有對當下的情緒做出反應,而是背後代表的意義。

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挖掘意義?

#知識共同連結的陸地

挖掘事物意義的方法,一言敝之。假如面試官現在問你,用一句話形容你自己,你會怎麼說?你或許會說:熱情、負責任,而且樂於嘗試。這代表什麼?代表著你賦予了自己一個意義,這個意義是貫穿了你整個人,代表著所有事情你都會用「熱情、負責任、樂於嘗試」來面對,簡單來說就是你這個人的核心。

或者我在網路上查詢各個成功企業家對「行銷」的解釋

喬·吉拉德(美國銷售天王)說:「推銷的要點不是推銷商品,而是推銷自己。」

菲利普。科特勒(現代營銷學之父)說:「真正的廣告不在於製作一則廣告,而在於讓媒體討論你的品牌而達成廣告。」

各個領域都是一門極其複雜的科學,為什麼他們可以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因他們發現了事物間共同的道理,這不會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為他需要你不斷的拆解、挖掘,直到發現內在核心,掌握核心,你也找到了這個領域的普世智慧。

但世界只存在主觀的意義。為什麼同個東西可以有這麼多種解釋方法?就是因為意義可以因人而異,而我們最後都是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看世界的角度」,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推敲世界的答案。

#想像力真的是你的超能力

想像事情發生的世界,你會怎麼做決定?很多時候,我們答不出問題,也是只限於表面的理解,你不知道答案是因為你無法想像任何一條路可以為你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舉例來說,你想要開一間咖啡廳,你想知道怎麼做才會吸引客人上門?現在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已經開張,對店的招牌、環境、裝潢擺設都有了些想像,想像自己現在是路上的行人,什麼樣的外觀會吸引你想要進去坐坐?或許是一大片玻璃窗可以看到裡面漂亮擺設,傢俱要是現代感的?古典感的?還是某種特別的風格?桌邊坐著正在工作的人們是不是可以更吸引別人進去。接著想像自己緩緩打開門,一進去的感覺應該會是什麼樣子?一進去如果就能很親切的靠近吧台的話,服務人員親切的招呼會讓你感覺很好。好,想到這裡,我想你已經對如何吸引客人上門有一些答案了,或是不會是100%正確,但想像的世界足以讓你進行更多的判斷。

思考也是一種技能,你越用它,它會持續不斷的成長。

《日常生活手札》自媒體培養心法

公司是一種品牌,自媒體也是一種品牌。你需要產品,你也需要行銷,只是你的產品變成了你在網路上發布的內容,文章、影音、podcast、社群媒體貼文等等,但這些內容要怎麼來?今天我就來分享我自己經營自媒體上的一些想法。

在自媒體盛行的潮流之下,每個人都有機會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只要你願意出來分享你的熱情、知識,你就能成為自己的產品。他可以是你的生活日常、你家的阿貓阿狗、知識分享、笑話大師,你不一定要很有料,只要能跟某部分的觀眾有所連結,分享你的熱情,你就有機會累積粉絲,但首先,你必須先找出你對什麼事情有感覺。

感受生活

從生活找到你的內容。我自己本身是很喜歡故事的人,有時候我走在路上看到某個路人,我會開始好奇他的人生究竟是怎麼樣子?也因為這樣,我很喜歡認識新朋友,在2019年的時候我到了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當個交換學生,這是寫文章的開始。在這7個月的時間我在歐洲到處旅行,給自己一個期許就是不要害怕害怕認識新朋友,所以我玩過couch surfing,睡過不同人的家裡,在路上跟別人搭話,得到了很多的文化衝擊,而我的初衷不過也就是把這些感動記錄下來。回到經營自媒體,你必須找到感動你的東西是什麼,今天你可以什麼都不要帶走,就記住這個,這個是經營自媒體上面最重要的核心,

當然,有些人文章寫的好看,有的卻寫的平淡無奇?為什麼?重點就是那個故事,一個有故事的內容勝過其他任何的點綴。在《暢完一人公司裡面》這本書裡面有提到個例子,你信不信你沒有任何剪輯的技巧,但你跟大家講鬼故事還是會有人想來聽,因為他是一個故事,故事可以牽動人的情緒。學習說故事的方法很多,但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拆解,去拆解別人的故事,思考某篇文章,某支影片為什麼會讓你感動,然後運用在自己的身上。我自己在拍影片的時候也會嘗試去拆解別人的影片,比如說我要拍一支餐廳的影片,那我會去yt搜尋其他我覺得拍很好的影片,可能是他的故事很好,可能是他的燈光運用很好,我都會把這些當作是我接下來的養分。

簡化知識

用別人聽得懂的方式去說。我很喜歡一句話:「行銷就是簡化知識」,為什麼影片跟圖片永遠大於文字?因為他們易於人們吸收,人們幾乎不用什麼動腦就有辦法理解。我自己的部落格上也有在寫讀書心得,每篇都是寫的跟寫的要參加作文比賽一樣長,然後就把它全部放在ig上,更重要的是,我一開始根本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我認為,只要我維持初衷,就會吸引越來越多人來看。

直到有一天,我在ig上滑啊滑,看到其他也是在寫讀書心得的自媒體,而且文章也是落落長的那種,我直接在1秒鐘之內把它滑掉,然後,我就震驚了,我自己連看都不想看。對,ig是人們拿來娛樂的東西,你寫這麼長又難懂是要給誰看?當然這不是要大家放棄寫自己熱愛的東西,而是你要想著該用什麼方法去呈現,其他人比較好吸收?而不是把自己所有的思維過程都寫出來,如果你不能精煉出重點給你的觀眾,那麼他們就去看書就好了是吧?在這當中很棒的一件事,是你也會漸漸學會萃取重點的能力,再來不要害怕把東西展現給其他人。

你還要學會厚臉皮的心態。臉皮要怎麼厚起來?就是你不要把別人的話太往心裡去,簡單來說就是你不要玻璃心。我之前有上過一堂課叫做消費者行為,課堂上你必須實際去做問卷調查,所以我們就在大街小巷上到處搭訕別人,一開始大家都是硬著頭皮上,畢竟學生很少去做過這種類似業務的工作,像那種理都不理的我們就覺得很難過,但在問過幾十個、幾百個之後,你開始意識到,對,這很正常,沒有人有義務要停下來聽你講話,但你還是會持續問,總會有幾個願意停下來聽你講話。回到自媒體經營也是一樣,你把內容發出去,總會有人覺得好覺得壞,壞的我們自己反思,不要太玻璃心,反思就是讓你成長最好的時機,那好的我們就欣然接受,這也是讓你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最後,初衷才是走下去的關鍵。在流量不如預期,在內容受到批評的時候你很容易灰心喪志,你可能會想說我的東西根本就沒人在看,但你必須要記住一件事,你就是因為當初單純的快樂才開始分享,我就是熱愛不同人的人生故事才開始寫文章,我就是喜歡閱讀帶給我成長的感覺才開始寫書評,所以,記得把這個初心放在自己。

《創業紀錄EP3-想像之所以美好,是因為看不清楚細節》

「對,下次可以這樣做。」這是個很模糊的描述

真正有自己在拍片才會發現一支好的影片得來不易:劇本發想、分鏡圖、燈光配置、人員分工、溝通技巧、臨場反應…等,每個人都充當著一個小齒輪,彼此必須順暢地轉動著才能成就一部偉大的作品。

想當一位好的導演,你必須要有精準描述的能力。

「對,我們下次可以這樣做。」這是個很模糊的描述

但是要怎麼做?我認為很多人行動力不夠來自於「懶得花時間想清楚」,有時候一個概念很好,但在走到執行的步驟就不了了之。就好像是說,欸!下次約吃飯,結果下次見到已經是某個人的結婚典禮了。

魔鬼藏在細節裡。一位導演要比任何一位成員都還要清楚影片在做什麼,角色的情感、做出什麼動作、什麼角度、什麼樣的燈光效果,而且必須要「精準」,你才有辦法要求你的團隊做到你想要的感覺。比如說你要角色做出開心的動作,要告訴他是哪種開心,是雙手舉起來還是單手,是要開懷大笑還是淡淡的微笑,甚至是可以自己下去演出這樣的感覺。假如導演的腦袋中沒有這些東西,還真的沒有人會知道了,這個是我還必須要加強的地方。

日常溝通也需要精準描述。在跟教官聊天的時候他常常提到一件事,有沒有更精確一點的說法?例如你問自己是不是應該要出國唸碩士?更精確一點的應該問說:到國外學習到的知識值得我花這個時間和金錢嗎;我要選擇熱愛的事情,還是薪水高但不熱愛的工作?你可以更精確地問:我的生活不能沒有物質慾還是熱情?當然也可以運用在學習的自我反思上。

學習也需要精準的能力。一段話裡面只有幾個字會是重點, 一個段落裡面只有幾句話會是重點,當你掌握了那些重點,你就掌握了書中大部分想傳達的東西。當我們不願意花時間去精煉出重點、不願意去思考、想清楚的時候,你就不是真正瞭解一樣東西。

想像為什麼會那麼美好?因為妳看不清楚細節。想像自己財富自由的樣子,但沒看到財富自由背後所要先付出的努力;想像自己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但沒想到功成名就背後所承擔的壓力。

如果說有一個方法可以改善拖延症,我會說,學習把事情細節描述的更清楚。

《日常生活手札》計劃不如預期怎麼辦?學學旅人的彈性

「欸你那個什麼時候可以給我?」

「其他部門那邊還沒好,可能要再給我一些時間。」職場上應該很常遇到突發狀況,導致不能在進度上

這時候你要怎麼辦?你自己急真的也是沒用,不如讓事情都可以保留一些彈性。

我自己在經營迴傳影像的時候,難免會有作品delay的狀況發生,可能是因為技術上的問題、溝通上的問題,甚至是黑天鵝,導致沒辦法在進度上,這很正常,畢竟我們不是機器人。但這通常會讓習慣按照計畫走的人產生焦慮感,例如我,其實倒也是害怕自己對事情失去掌控感,我想這也是之前在荷蘭嘗試大麻後沒有很享受的原因吧(笑

這樣的情況到也像是你規劃了某個旅遊景點,到了現場才發現他關門大吉,這時你會怎麼辦?

「好吧!這裡不行,那不然其他地方走走。」這就是旅人的彈性

雖然大家說沒逛到這裡就等於白來,但思考一下,其實來旅遊背後的目的不就是想要讓自己感官有些新的體驗嗎?為什麼非得這個景點不可?恣意在附近走走看看,穿梭在你平常可能不會想進去的大街小巷,找間轉角的麵店坐下來品嚐,這不也是新的體驗嗎?

假如事情不在計畫上,那你可以想一下你需要每件事情都在計畫上的目的是什麼?倒也不是叫你凡事就隨緣,而是當你了解背後原因是「想要確保自己是在進步」,那我能做些什麼是讓自己依然在進步的這條路上?

或者你是因為上司的壓力必須在時限內出貨,背後的目的是要處理上司的壓力,那麼去試著思考如何向上司還有供應商表達你的難處,嘗試去溝通,這不是也是往正確的方向在走嗎?

留學考試不小心失常怎麼辦?沒考到我就不能出去國外唸書?如果背後目的是想體驗外國教育,那麼網路的線上課程或許是不錯的方式;如果說你想體驗沈浸在外國文化的感覺,在國內結交外國朋友也足夠讓你變得international了。

所以下次如果計畫不如預期,或許可以告訴自己

「好吧,不然我先……」人生嘛,給自己多點彈性。

《讀懂一本書》閱讀心得: 如何讀懂一本書?試試把自己當成說書人

讀書跟讀進去是兩回事

「如何讀懂一本書?把自己當成說書人吧。」

為什麼我這麼說?大家應該都有當老師的經驗,只要你嘗試教過別人東西,這就算老師。你有發現當自己身處在「指導者」的角色,會強迫你把自己的邏輯想的更通順,你總不可能自己講一講邏輯打結還可以教別人吧?

「欸這題數學怎麼算?」國中的時候我好不容易把數學解出來

「那教我。」

「等一下我想一下怎麼講比較好。」你一定要在腦袋當中重新組合自己的邏輯

這跟之前講「輸出」的概念大同小異,當你把學習到的資訊在腦中整理,有辦法以口頭或是文字的方式分享給別人,你會發現奇怪自己也好像更懂了,這才是真正的融會貫通。當然,成為說書人不是叫你背出來,要別人想聽,這才是稱職的說書人,書中講了幾個說書人需要具備的能力。

語言能力

講重點、幽默感、說話有力。

舉例來說:「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你才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這句話沒問題,但如果要更精簡的話,你可以說:「學會控制情緒。」這樣的一句話讓人一目瞭然,尤其當你可以簡化一句話的時候,你才是對知識融會貫通。

融會貫通之後你還要能吸引別人注意。書中提到幽默感以及說話有力都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元素,學習的方法很簡單:模仿。其中一個很有用的方式就是從電影中學習,因為電影中的對話通常都是精心設計過的,目的是去更有力的說服觀眾。

大局觀

看穿書的結構。一本好書會有告訴讀者他要解決什麼事情?提出了什麼假設?論證的過程?結論是什麼?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簡單來說,就像論文一樣,是作者解釋自己研究的過程。

比如說《清單革命》這本書,作者是位醫師,因為醫療是分工極度精細的行業,某個環節出錯可能就會導致病患死亡,他希望解決在緊急狀況中犯錯的機會,以提升病人的存活率,提出了「如何運用「清單」的力量來把出錯的機率降到最低」,接著進行到論證,他舉出醫療、建築、航空業是如何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運用這項技能,並確保清單也必須運用在團隊上,來讓溝通最大化。最後結論告訴大家再厲害的球員都有失誤的時候,何不運用清單來試看看。運用這樣的方式,我對整本書有了更完整的概念。

邏輯思考

你要知道什麼是前提?什麼是假設?什麼是論題?什麼是論證?就是要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邏輯推理過程。講書的時候也是一樣,你要有大前提,比如說《清單革命》這本書提到的大前提「清單可以減少事情出錯率」,而小前提是「航空、建築、醫療等等都因為清單而減少了事務發生率」,結論是「清單有效」,透過三段論來驗證你的論點。

同理心、愛

最後你要發自內心的想要分享知識。

論語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經常學習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學習應該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當你是純粹以讀書為樂,那麼你就是具有愛的一位說書人,再來你需要的就是以同理的角度來分享知識,「人不知而不慍」,不因別人的不理解而生氣,而是要想辦法能讓聽眾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

這本《讀懂一本書》的乾貨很多,很推薦大家拿來當作學習「學習方法」的工具,當我們學會解構一本書,你可以更快的學習一項新知識,新知識會不斷加大你的理解力,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最後我對這本書做了個自己的解讀。

成為說書人需要有的幾個能力:

讀懂一本書(邏輯思考)+說書技巧+懂的挑書(大前提),因為如果你沒有邏輯思考,你沒辦法了解書的結構,你就沒辦法把書融會貫通;你沒有說書技巧,你沒辦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你不懂得辨認好書,那你帶給聽眾的東西可能是有問題的。

《暢玩一人公司》閱讀心得: 如果你還沒開始經營自媒體,現在開始吧

如果只有一個方式,我絕對建議你寫作。

現在隨便叫你說個你/妳喜歡的Youtuber或是部落客你一定可以叫出幾個名字,你有想過自己為什麼會喜歡他們嗎?對,你是喜歡他們這個人,他的人格特質,在自媒體盛行的潮流之下,每個人都有機會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只要你願意出來分享你的熱情、知識,你就能成為自己的產品。他可以是你的生活日常、你家的阿貓阿狗、知識分享、笑話大師,你不一定要很有料,只要能跟某部分的觀眾有所連結,分享你的熱情,你就有機會累積粉絲。

累積粉絲之後,帶來流量,流量帶來合作以及賺錢機會,這不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工作嗎?只要在家裡拍拍影片、寫寫文章就有收入進來,我想這也是現在一堆人想要進入自媒體行列的原因。但,想也知道沒那麼簡單,如果你已經下定決心成為創作者,可以從哪邊開始?

創作內容從何而來?

你跟創作者的差別只在有沒有分享出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也經歷過成功失敗,這些都是你可以拿出來與大家分享的故事。比如說,你可以很喜歡去咖啡廳悠閒的喝個下午茶,然後心滿意足的回家,但你也可以選擇品嚐10家咖啡廳,回家將心得分享到社群媒體上,也是我們常常看到的美食遊記;或者是,你隨手紀錄你的生活,把你每天看到聽到的所思所想寫下來,分享到部落格中,這些都是你的「創作核心」,他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媒體,文章、影片、podcast、簡報等等,只要你喜歡用他們紀錄生活。更重要的是,當你選擇要與別人分享,你自己就是不斷的在學習,就像老師教授學生一般,在備課的過程必須把知識深度內化,甚至延伸學習知識才能帶給學生一堂有品質的課,自己可以變得更強,又可以幫助到別人,為何不呢?

當然,如果開始寫了,都沒有得到回饋你會很沮喪,你需要讓別人看見你。

你不講,誰會看得見你?

要曝光別人才看得到。你應該會常常聽到某個大公司或是電影製作的幕後推手,你說他們會比螢光幕前的人沒有實力嗎?不,他們甚至比老闆或導演還要更厲害,但如果觀眾不知道,不管實力有多好終究不會有人知道,但你要做自媒體可不能有這種心態,別人要認識你,才有可能會帶來流量,最好的方法就是到處露臉。

線上配合線下打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社群一個極大的優點就是很容易認識別人,某篇文章底下留個言、發表一篇文章被別人分享、看直播時突然被某位明星邀請上去分享,很可能一夕之間突然有幾萬甚至幾百萬個人看過你,這時,如果你是個有內容的人,就會吸引到其中一小部分的人來你的臉書、個人網站瀏覽、按下追蹤,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持續提供別人價值,但說到底,你還是個冷冰冰的人。

見面三分情。開頭一開始說到,人們會喜歡你,是因為喜歡你這個人,而不是只是螢幕背後的你,所以為什麼youtuber比其他形式的媒體都還能累積鐵粉,就是因為他們清楚看得到你長什麼樣子而增加了信任感。順著這個邏輯,我們知道線下的經營也很重要,透過實體聚會,大家可以認識最真實的你,只要你是夠有料的人,大家一定搶著跟你做朋友。

對,前提是你要是有料的人。

先讓自己成為別人的貴人,遇到貴人就容易多了

要成為別人的貴人,你要先花大量時間投資自己。經營自媒體必須先有自己的專業,而這個專業絕對不會是垂手可得的,就連網美都必須努力讓自己維持身材、拍照時的笑容,這都是需要長時間培養出來的,更不用說你是分享專業領域上的知識,你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建立自己的一套邏輯系統,這才是你可以真正幫助別人的東西。而當你擁有了這項武器,你再去認識人就容易多了,去參加實體聚會、去認識優秀的講師,誰不喜歡認識某個領域的專家呢?

成為網路創作者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你可以把它看成不斷自我輸出的過程,你把你的生活寫成文章,你會得到更深層的體悟;你把某部電影的心得拍成一部影片,你可能會找到當初沒看到的盲點,簡單來說,你是認真的在過你的生活,光這點你就是不斷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一個人,而且運氣好還可以帶來流量,這種百好而無壞的事情你怎麼還不開始做呢?

寫完這篇,我對自己的認識似乎又更深了一點了。

《創意提問力》閱讀心得: 你只要問對問題,事情已經解決8成了

人在思考的時候最帥了

「我覺得你應該繼續做這份工作,畢竟薪水很不錯。」

這時候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你說的對,雖然做的不是很愉快,但還是先繼續做下去好了。」

另一個是「難道我只想追求高薪的工作嗎?我到底想要追求什麼?」

你可以看出質量的差別嗎,光提問就可以讓結果翻轉,一個是默認眼前的情況,一個則是從眼前鑿出更多的道路,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但回頭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很常去提問嗎?又或者說,我們根本沒有提問的習慣。

什麼東西阻止你提問了?

只尋求正確答案的社會文化。小時候好奇心強烈,看到什麼都會想去一探究竟,路邊的一隻小蝸牛會吸引你蹲下去觀察他;看到一個沒看過的東西,會拉著媽媽的衣角問那是什麼?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奇心變得不再重要,你只需要把眼前的成績顧好,書中有提到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進來學校的時候是問號,出去變成了句號。」

學校的體制讓我們追求標準答案,成績是比較好壞的標準。老師負責傳遞訊息,學生負責寫出正確答案,在這樣的體制下,我們又怎麼會養成提問的習慣?即使好不容易提出了一個問題,被他人嘲笑的害怕又讓你卻步,當眾人都認為地球是圓的,你如果說地球是平的,你就是團體中的異類。在先人龐大知識的累積下,我們在做的是不斷追趕先前的知識,但會不會,哪天有個人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基礎科學是錯的?

更重要的是,追求正確答案的社會價值觀導致了我們的過度自信。當你對在上位的人提出質疑,通常會被解讀成帶有敵意,對於這樣的我們來說,自然就會認為,不要提出問題人生還比較簡單吧?這是個負向循環,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這個?

我們必須向創新的企業學習。

創造提問的空間

創造任何問題都能被接受的空間。假如有一天主管過來跟你說,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你會願意真心的提出來嗎?又或者是當另一個部門的員工向你提出了問題,你可能會因為認為對方不夠專業而排斥對方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沒有阻礙的空間,書中提到了一個問題大爆發的活動。

  1. 提出目前所遇到的挑戰,邀請一群人,最好是不同領域的,彼此觀點會有更多激盪。
  2. 開始提問,不帶任何觀點的去寫下每個問題,也不要回答問題。
  3. 開始分析,找出能帶給公司新觀點的問題,並問自己為什麼這個問題重要?
  4. 替問題找尋解決辦法,要做出哪些實際行動

其實就是實踐版的腦力激盪,這個活動的精隨是,量大於質,而且透過不同領域的人來提供想法,打破自己思考上的盲點,活動結束後你也不會立馬找到正確答案,而是要不斷承認自己可能有錯誤,並在當中不斷的修正自己,讓自己沉浸於犯錯的環境,去感受錯誤。你甚至必須培養社交場合出糗的勇氣,當別人下次質疑你的時候,你應該要很大方的說,請繼續,逐漸地,你會打造更好的心智模型。

你需要的是持續灌注能量直到答案慢慢浮現出來。

持續提問的能量

用實踐和提問持續灌輸能量。當你提出好的問題,你可能會感到興奮,答案好像呼之欲出,但這時候你還需要理性的實踐步驟來持續讓問題能被延續。

核心問題會一直改變,但這沒關係,問題本來就是不斷從變化角度思考之後,產生不一樣的答案,讓自己處在”不那麼正確”的狀態下,經常自我反思,有關於怎麼思考問題,在我前面 HsinWei 「以人為本的思考學」有講到如何思考創新,大家可以去前一篇看看。

所以如何培養解決所有事情的能力?提問+實踐+持續反思

而且當你提出適切的問題的時候,你已經在成功的路上了。

美國太空總署工程師Adam Steltzer 從事噴射推進實驗室的工作時講過,在這裡,由一群瘋的很對的人在想辦法完成讓探測車登陸火星。

他們瘋了嗎?我想這些科學家已經給了你答案。

《超級思維》閱讀心得: 解決一切問題的思維模型

奶油蛋黃牛肉麵如果好吃告訴我

「當你會煮幾道菜,大家出去玩都會找你。當你會煮中式、西式,甚至還會中西合併,這個人厲害了。」

蒙格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那麼你看所有東西都會是釘子。」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學習「跨領域思考」。

舉例來說,當你想要出一款新的產品,但你只懂的做SWOT分析,你有很大的機會再進入市場後失敗,因為市場變動性太大;當你在與人溝通上面,如果你只會一種溝通技巧,那你很有可能失去經營人脈的機會,畢竟不是任何人都是用同一種溝通方式;當你只認識醬油糖米酒,那麼你可能只做得出中式的料理,因為在你腦袋中並沒有做出結合西式食材的食譜。

之前在「創意提問力」這本書提到過,提出問題是件好事,但如何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怎麼樣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廣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具備「跨領域的思考方式」,當你可以把各領域的知識交叉融合使用,你會開始認為

從《超級思維》這本書我整理出三個我認為最重要的思維模型:

「思考決策、迴避風險、實踐」

#決策思考兩大招

用5why去找到問題本質。toyota大力推崇的5why思考術和Elon Musk所說的第一線性原理思考都是來告訴我們去找到問題的本質,你才能從根本開始解決問題。舉例來說,我以推估消費者心理為示範,比如說uniqlo,為什麼大家喜歡uniqlo?因為大家喜歡平價又時尚的服飾,為什麼大家喜歡平價又時尚的服飾?因為希望在別人眼中留下好的印象,為什麼希望在別人眼中留下好印象?因為人都喜歡被認同的感覺,直到問到問題沒有意義為止,比如說如果繼續問下,為什麼人喜歡被認同?

從這邊我們可以得到問題的本質:人們都喜歡被認同的感覺,所以公司做出更多「讓人被認同」的決策,那麼我們可以估計帶來良好的收益。

問「為什麼」能減少被直覺偏誤的影響。比如說你認為剛剛替你指引路的人會是個有愛心的人嗎?我想大家不會否認,但如果問為什麼指引路的人就是個好人?你就會再進行更多一層的思考。

或者說,我們來反向思考一下。

再以服飾品牌為例,我們不以怎麼做出別人想穿的衣服為目的,而是「要怎麼做出別人不想穿的衣服」。這時你可以想到的答案可能是:難看、沒有自己風格,不符合流行趨勢等等。這麼說來,你只要自己避免這些事情就可以大大減少失敗的機率。或者說,你要怎麼讓自己的人生過的失敗?你只要讓自己避免這些性格就可以過的比一般人順利。

我認為能融會貫通這兩項技能就已經很夠用了。

當然決策不會100%正確,我們需要避免失敗的風險。

#降低風險就是提高勝率

預防決定帶來的潛在問題。任何一項決策不可能是完美的,比如說你是一位公司的老闆,你因為希望員工能持續進步,所以你要求員工要多繳一項學習報告。表面上看起來是合理的,但假如員工不想學,這會徒增員工壓力,導致工作效率遞減,這就是政策帶來的外部性。這時候可以思考如何解決這樣的外部性,比如說給予有做出繳交學習報告的員工免費的按摩卷。

但這樣或許短期有效果,長期下來或許沒辦法養成員工自主學習的文化,我們要避免短視近利。

人們往往被眼前的誘惑所影響,卻忽略長期下來的損害。以上面鼓勵員工學習的政策來看,如果是以外部獎勵為誘因去引導員工自我成長,長期下來無法讓員工養成內在自我成長的習慣,如果以驅動內在學習動機為目標去發想,比如說導入相關講座課程來改變員工的想法或許就會是個還不錯的解決辦法。

但,也有可能這項策略花費大量訓練經費,但是沒有獲得理想中的效果。回到一開始說的「沒有完美的決策」,也帶出了「分散風險的重要性」,只要避免讓你陷入無法承擔的失敗的選項,就可以去嘗試看看。

最後,我們還需要實踐計畫。

#如何有效率地的執行計畫?

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面。所謂80/20法則,就是你做的20%的努力,會達到最後80%的成果,也就是我們只要做好幾件重要的事,就可以帶來不錯的結果。 #愛森豪矩陣 是一件很好用的工具,你可以把你需要做的工作分成重要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緊急不重要,當然重要緊急的事情我們必須趕快先做完,比如說工作上的業務,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往往是我們忽略的點,比如說培養第二專長,他是你完成長期目標的關鍵。

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之後,我們要訂定「完成的樣子」

避免陷入窮忙的情況。我們往往低估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如果以時間來分配任務其實不太準確,就像我們規定員工一天要上班8小時,就算事情做完你還需要坐在位子上裝忙。但如果我們以「事情完成的樣子」為評斷標準,你可以清楚知道自己事情要做到什麼程度,而且不會陷入過度吹毛求疵的狀況,導致浪費太多的時間在沒有效率的瑣事上。

「找出重要的事情,並有效率的完成它。」依照這個準則,你的事情會往正確的方向走。

查理蒙格在南加州大學顧爾德法學院的演講提到:「對我來說,把所有學科中的重大想法搜集起來,並使之成為我日常思維的一部分,一點都不難。但是你必須一直去實踐它,你不用它,他就會消失。我無法告訴你這幫我做了什麼,但他讓我更有建設性,使我對別人更有幫助,也讓我變得很富有,你隨便想件事,它都能幫的上忙。」

在培養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我也漸漸體會這種樂趣,說不上是多厲害,大概就像你發現奶油蛋黃牛肉麵竟然可以很好吃這種感覺。

向下挖掘事物的本質,學習馬斯克的第一線性原理思考

「齁!好煩想不到答案。」

「你試看看這樣解決。」

「欸真的欸!答案出來了!」

這樣子的對話應該不免會出現在過去的學校生活當中,對某個題目絞盡腦汁就是無法找到正確答案。長大以後更是這樣,工作上的問題、個人選擇問題、人際上的問題、愛情的問題,當問題陷入了死胡同,解決不了的問題總是讓人苦惱,但人就是因為會思考才會出現「問題」,他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我們不能具體化這是什麼,但確實是有方法讓我們能夠幫助我們一步一步解開問題的寶箱,這些解開寶箱的鑰匙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型」,當然每個領域有自己不同的解決辦法,不過今天跟大家討論的是其中一個,第一線性原理思考。

第一線性原理的思考方式

找到事物本質,從根本解決問題。公司最近營業額下降,大家緊急招開一場會議希望能趕緊替公司止血,小馬率先提出了問題,之前位居銷售排行第一名的零食突然銷售量急劇下滑,為什麼會這樣?小華說可能是因為最近食品安全風波導致消費者不敢購買,那為什麼消費者不敢購買呢?因為他們怕吃到對人體有害的添加物,那為什麼他們會害怕買到有害的添加物呢?因為商品常常標示不明,講到這裡或許就已經得到答案了,把第一名的零食做好正確的營養標示或許就可以挽回下滑的銷售量,這就是最有名的5why思考術。當組織問題發生事情,會要求員工不斷的去追問問題發生的原因來從根本解決問題,以確保未來能斷絕問題發生的根源。

馬斯克就是透過這樣的方法,找到製造火箭的最原始材料,以最低成本購買並打造出可以飛上外太空的火箭。

回到日常生活當中,你可以運用這招來對付任何事情。為什麼我今天起床精神又不太好,因為我昨天又滑手機滑到太晚,為什麼我會滑到這麼晚,因為我無聊就想拿起手機看看,為什麼會拿起手機,因為他就在你旁邊,所以睡覺時候把手機移除你的房間說不定會是個好辦法。

所以呢!下次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急著灰心喪志,試著運用第一線性原理思考,去找到問題的根本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