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進化》閱讀心得: 懂得如何思考的人可以變得多厲害?

如果論一個可以改變你人生的東西,我會說那就改變你的思維吧。人之所以會強於其他物種,智慧影響了很大的一部分,而智慧根源來自於思考,我們可以依照過去的經驗,以及現在眼前所擁有的資訊來判斷如何解決問題。

西方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

盯著你手邊的某樣東西,嘗試不去對它作出思考,有感覺到什麼不一樣嗎?你會發覺自己看到的就是很表層的世界,所有東西都只是一種存在而已。但現在你開始想看看,你眼前的這個東西,是誰拿過來的?為什麼拿過來?什麼時候拿過來的?怎麼拿過來的?它開始浮出來冰山下的意義,這時候你也開始進入了思考狀態,而思考的目的是什麼?解決問題。

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我曾經問過啟發我思考的教官,為什麼想一件事情要想這麼廣?這真的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他給了一個「你沒有急迫性」的答案,當水沒有淹到你的嘴巴之前,你不會意識到空氣對你來說是多麽重要。先不論急迫性是不是正確答案,你看見了思考的重要性,你原本看見的只是「很累人」這件事情,而教官給出的答案是來自他看到了不思考的後果;為什麼福爾摩斯有辦法見微知著,為什麼柯南每次都可以靠推理把黑衣人揪出來,靠的就是他們腦內的知識庫加上思考,他們看出了事物不同的意義。

#知識背後的意義

意義構成了人類世界。石頭可以只是一顆石頭,但你可以形容一個人堅若磐石;水可以只是水,但你可以形容一個人大智若水。你會發覺我們眼前的所有東西都是有意義所堆疊而成,也就是說,如果你可以發現每件事物表層底下的意義,你就可以看到比別人更寬廣的世界,換作是人也一樣,處理情緒的方法永遠不會只有對當下的情緒做出反應,而是背後代表的意義。

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挖掘意義?

#知識共同連結的陸地

挖掘事物意義的方法,一言敝之。假如面試官現在問你,用一句話形容你自己,你會怎麼說?你或許會說:熱情、負責任,而且樂於嘗試。這代表什麼?代表著你賦予了自己一個意義,這個意義是貫穿了你整個人,代表著所有事情你都會用「熱情、負責任、樂於嘗試」來面對,簡單來說就是你這個人的核心。

或者我在網路上查詢各個成功企業家對「行銷」的解釋

喬·吉拉德(美國銷售天王)說:「推銷的要點不是推銷商品,而是推銷自己。」

菲利普。科特勒(現代營銷學之父)說:「真正的廣告不在於製作一則廣告,而在於讓媒體討論你的品牌而達成廣告。」

各個領域都是一門極其複雜的科學,為什麼他們可以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因他們發現了事物間共同的道理,這不會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為他需要你不斷的拆解、挖掘,直到發現內在核心,掌握核心,你也找到了這個領域的普世智慧。

但世界只存在主觀的意義。為什麼同個東西可以有這麼多種解釋方法?就是因為意義可以因人而異,而我們最後都是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看世界的角度」,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推敲世界的答案。

#想像力真的是你的超能力

想像事情發生的世界,你會怎麼做決定?很多時候,我們答不出問題,也是只限於表面的理解,你不知道答案是因為你無法想像任何一條路可以為你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舉例來說,你想要開一間咖啡廳,你想知道怎麼做才會吸引客人上門?現在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已經開張,對店的招牌、環境、裝潢擺設都有了些想像,想像自己現在是路上的行人,什麼樣的外觀會吸引你想要進去坐坐?或許是一大片玻璃窗可以看到裡面漂亮擺設,傢俱要是現代感的?古典感的?還是某種特別的風格?桌邊坐著正在工作的人們是不是可以更吸引別人進去。接著想像自己緩緩打開門,一進去的感覺應該會是什麼樣子?一進去如果就能很親切的靠近吧台的話,服務人員親切的招呼會讓你感覺很好。好,想到這裡,我想你已經對如何吸引客人上門有一些答案了,或是不會是100%正確,但想像的世界足以讓你進行更多的判斷。

思考也是一種技能,你越用它,它會持續不斷的成長。

《日常生活手札》自媒體培養心法

公司是一種品牌,自媒體也是一種品牌。你需要產品,你也需要行銷,只是你的產品變成了你在網路上發布的內容,文章、影音、podcast、社群媒體貼文等等,但這些內容要怎麼來?今天我就來分享我自己經營自媒體上的一些想法。

在自媒體盛行的潮流之下,每個人都有機會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只要你願意出來分享你的熱情、知識,你就能成為自己的產品。他可以是你的生活日常、你家的阿貓阿狗、知識分享、笑話大師,你不一定要很有料,只要能跟某部分的觀眾有所連結,分享你的熱情,你就有機會累積粉絲,但首先,你必須先找出你對什麼事情有感覺。

感受生活

從生活找到你的內容。我自己本身是很喜歡故事的人,有時候我走在路上看到某個路人,我會開始好奇他的人生究竟是怎麼樣子?也因為這樣,我很喜歡認識新朋友,在2019年的時候我到了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當個交換學生,這是寫文章的開始。在這7個月的時間我在歐洲到處旅行,給自己一個期許就是不要害怕害怕認識新朋友,所以我玩過couch surfing,睡過不同人的家裡,在路上跟別人搭話,得到了很多的文化衝擊,而我的初衷不過也就是把這些感動記錄下來。回到經營自媒體,你必須找到感動你的東西是什麼,今天你可以什麼都不要帶走,就記住這個,這個是經營自媒體上面最重要的核心,

當然,有些人文章寫的好看,有的卻寫的平淡無奇?為什麼?重點就是那個故事,一個有故事的內容勝過其他任何的點綴。在《暢完一人公司裡面》這本書裡面有提到個例子,你信不信你沒有任何剪輯的技巧,但你跟大家講鬼故事還是會有人想來聽,因為他是一個故事,故事可以牽動人的情緒。學習說故事的方法很多,但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拆解,去拆解別人的故事,思考某篇文章,某支影片為什麼會讓你感動,然後運用在自己的身上。我自己在拍影片的時候也會嘗試去拆解別人的影片,比如說我要拍一支餐廳的影片,那我會去yt搜尋其他我覺得拍很好的影片,可能是他的故事很好,可能是他的燈光運用很好,我都會把這些當作是我接下來的養分。

簡化知識

用別人聽得懂的方式去說。我很喜歡一句話:「行銷就是簡化知識」,為什麼影片跟圖片永遠大於文字?因為他們易於人們吸收,人們幾乎不用什麼動腦就有辦法理解。我自己的部落格上也有在寫讀書心得,每篇都是寫的跟寫的要參加作文比賽一樣長,然後就把它全部放在ig上,更重要的是,我一開始根本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我認為,只要我維持初衷,就會吸引越來越多人來看。

直到有一天,我在ig上滑啊滑,看到其他也是在寫讀書心得的自媒體,而且文章也是落落長的那種,我直接在1秒鐘之內把它滑掉,然後,我就震驚了,我自己連看都不想看。對,ig是人們拿來娛樂的東西,你寫這麼長又難懂是要給誰看?當然這不是要大家放棄寫自己熱愛的東西,而是你要想著該用什麼方法去呈現,其他人比較好吸收?而不是把自己所有的思維過程都寫出來,如果你不能精煉出重點給你的觀眾,那麼他們就去看書就好了是吧?在這當中很棒的一件事,是你也會漸漸學會萃取重點的能力,再來不要害怕把東西展現給其他人。

你還要學會厚臉皮的心態。臉皮要怎麼厚起來?就是你不要把別人的話太往心裡去,簡單來說就是你不要玻璃心。我之前有上過一堂課叫做消費者行為,課堂上你必須實際去做問卷調查,所以我們就在大街小巷上到處搭訕別人,一開始大家都是硬著頭皮上,畢竟學生很少去做過這種類似業務的工作,像那種理都不理的我們就覺得很難過,但在問過幾十個、幾百個之後,你開始意識到,對,這很正常,沒有人有義務要停下來聽你講話,但你還是會持續問,總會有幾個願意停下來聽你講話。回到自媒體經營也是一樣,你把內容發出去,總會有人覺得好覺得壞,壞的我們自己反思,不要太玻璃心,反思就是讓你成長最好的時機,那好的我們就欣然接受,這也是讓你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最後,初衷才是走下去的關鍵。在流量不如預期,在內容受到批評的時候你很容易灰心喪志,你可能會想說我的東西根本就沒人在看,但你必須要記住一件事,你就是因為當初單純的快樂才開始分享,我就是熱愛不同人的人生故事才開始寫文章,我就是喜歡閱讀帶給我成長的感覺才開始寫書評,所以,記得把這個初心放在自己。

《創業紀錄EP3-想像之所以美好,是因為看不清楚細節》

「對,下次可以這樣做。」這是個很模糊的描述

真正有自己在拍片才會發現一支好的影片得來不易:劇本發想、分鏡圖、燈光配置、人員分工、溝通技巧、臨場反應…等,每個人都充當著一個小齒輪,彼此必須順暢地轉動著才能成就一部偉大的作品。

想當一位好的導演,你必須要有精準描述的能力。

「對,我們下次可以這樣做。」這是個很模糊的描述

但是要怎麼做?我認為很多人行動力不夠來自於「懶得花時間想清楚」,有時候一個概念很好,但在走到執行的步驟就不了了之。就好像是說,欸!下次約吃飯,結果下次見到已經是某個人的結婚典禮了。

魔鬼藏在細節裡。一位導演要比任何一位成員都還要清楚影片在做什麼,角色的情感、做出什麼動作、什麼角度、什麼樣的燈光效果,而且必須要「精準」,你才有辦法要求你的團隊做到你想要的感覺。比如說你要角色做出開心的動作,要告訴他是哪種開心,是雙手舉起來還是單手,是要開懷大笑還是淡淡的微笑,甚至是可以自己下去演出這樣的感覺。假如導演的腦袋中沒有這些東西,還真的沒有人會知道了,這個是我還必須要加強的地方。

日常溝通也需要精準描述。在跟教官聊天的時候他常常提到一件事,有沒有更精確一點的說法?例如你問自己是不是應該要出國唸碩士?更精確一點的應該問說:到國外學習到的知識值得我花這個時間和金錢嗎;我要選擇熱愛的事情,還是薪水高但不熱愛的工作?你可以更精確地問:我的生活不能沒有物質慾還是熱情?當然也可以運用在學習的自我反思上。

學習也需要精準的能力。一段話裡面只有幾個字會是重點, 一個段落裡面只有幾句話會是重點,當你掌握了那些重點,你就掌握了書中大部分想傳達的東西。當我們不願意花時間去精煉出重點、不願意去思考、想清楚的時候,你就不是真正瞭解一樣東西。

想像為什麼會那麼美好?因為妳看不清楚細節。想像自己財富自由的樣子,但沒看到財富自由背後所要先付出的努力;想像自己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但沒想到功成名就背後所承擔的壓力。

如果說有一個方法可以改善拖延症,我會說,學習把事情細節描述的更清楚。

《日常生活手札》連續30天錄podcast

「不然我把講話變成是一種習慣好了」

一直以來斷斷續續都有持續在錄BTW PODCAST,某天的心血來潮,我告訴自己,為什麼我不把自己口條練好一點?雖然錄了不下20集,但講話總有某些地方不太順、怪怪的,只能怪罪自己可能腦袋沒有動的這麼快,準備沒有這麼足。

某天滑fb的時候意外地看到,講話其實也是練出來的,你看到厲害的演說家都是經過無數次的練習才有辦法呈現一場激憤人心的演講,你必須要去習慣講話的這個模式。我心想:「不然我把講話變成是一種習慣好了」,自從看了原子習慣這本書之後,有什麼新的習慣想建立都會強迫自己去試做看看30天,在好勝心的驅使之下,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手機錄我今天在電子書看到的所見所聞(我知道我都還沒有剪),不需要太多準備,先講就對了,主要是讓自己習慣講話的感覺。

前面幾週依然覺得自己沒什麼長進,其實這樣真的很挫敗,認為自己可能就是不適合講話吧,但打開了notion,看到自己給自己設定一個月的練習期,好吧,至少撐一個月吧。持續地練習下去之後,突然自己好像有點掌握自己說話的節奏,說不上什麼技巧,但你會知道自己適合這樣的講話速度,思考的速度也跟得上,好像已經漸漸習慣講話這件事情,也讓我在之後club house 當主持人的時候能銜接的更順暢,各位以後聽我podcast的有耳福了(但最近以寫文章為主)。

在這邊分享幾個說話的體悟

  1. 不急著講,想好再講
  2. 當你想講語助詞的時候,讓自己停頓,這不會很奇怪
  3. 用腹式呼吸講話會更有力,也帶來更多自信
  4. 搭配每天meditation,整個人的精神狀況會更加安定

接下來應該會想試看看戒糖30天會怎樣

《創意提問力》閱讀心得: 你只要問對問題,事情已經解決8成了

人在思考的時候最帥了

「我覺得你應該繼續做這份工作,畢竟薪水很不錯。」

這時候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你說的對,雖然做的不是很愉快,但還是先繼續做下去好了。」

另一個是「難道我只想追求高薪的工作嗎?我到底想要追求什麼?」

你可以看出質量的差別嗎,光提問就可以讓結果翻轉,一個是默認眼前的情況,一個則是從眼前鑿出更多的道路,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但回頭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很常去提問嗎?又或者說,我們根本沒有提問的習慣。

什麼東西阻止你提問了?

只尋求正確答案的社會文化。小時候好奇心強烈,看到什麼都會想去一探究竟,路邊的一隻小蝸牛會吸引你蹲下去觀察他;看到一個沒看過的東西,會拉著媽媽的衣角問那是什麼?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奇心變得不再重要,你只需要把眼前的成績顧好,書中有提到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進來學校的時候是問號,出去變成了句號。」

學校的體制讓我們追求標準答案,成績是比較好壞的標準。老師負責傳遞訊息,學生負責寫出正確答案,在這樣的體制下,我們又怎麼會養成提問的習慣?即使好不容易提出了一個問題,被他人嘲笑的害怕又讓你卻步,當眾人都認為地球是圓的,你如果說地球是平的,你就是團體中的異類。在先人龐大知識的累積下,我們在做的是不斷追趕先前的知識,但會不會,哪天有個人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基礎科學是錯的?

更重要的是,追求正確答案的社會價值觀導致了我們的過度自信。當你對在上位的人提出質疑,通常會被解讀成帶有敵意,對於這樣的我們來說,自然就會認為,不要提出問題人生還比較簡單吧?這是個負向循環,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這個?

我們必須向創新的企業學習。

創造提問的空間

創造任何問題都能被接受的空間。假如有一天主管過來跟你說,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你會願意真心的提出來嗎?又或者是當另一個部門的員工向你提出了問題,你可能會因為認為對方不夠專業而排斥對方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沒有阻礙的空間,書中提到了一個問題大爆發的活動。

  1. 提出目前所遇到的挑戰,邀請一群人,最好是不同領域的,彼此觀點會有更多激盪。
  2. 開始提問,不帶任何觀點的去寫下每個問題,也不要回答問題。
  3. 開始分析,找出能帶給公司新觀點的問題,並問自己為什麼這個問題重要?
  4. 替問題找尋解決辦法,要做出哪些實際行動

其實就是實踐版的腦力激盪,這個活動的精隨是,量大於質,而且透過不同領域的人來提供想法,打破自己思考上的盲點,活動結束後你也不會立馬找到正確答案,而是要不斷承認自己可能有錯誤,並在當中不斷的修正自己,讓自己沉浸於犯錯的環境,去感受錯誤。你甚至必須培養社交場合出糗的勇氣,當別人下次質疑你的時候,你應該要很大方的說,請繼續,逐漸地,你會打造更好的心智模型。

你需要的是持續灌注能量直到答案慢慢浮現出來。

持續提問的能量

用實踐和提問持續灌輸能量。當你提出好的問題,你可能會感到興奮,答案好像呼之欲出,但這時候你還需要理性的實踐步驟來持續讓問題能被延續。

核心問題會一直改變,但這沒關係,問題本來就是不斷從變化角度思考之後,產生不一樣的答案,讓自己處在”不那麼正確”的狀態下,經常自我反思,有關於怎麼思考問題,在我前面 HsinWei 「以人為本的思考學」有講到如何思考創新,大家可以去前一篇看看。

所以如何培養解決所有事情的能力?提問+實踐+持續反思

而且當你提出適切的問題的時候,你已經在成功的路上了。

美國太空總署工程師Adam Steltzer 從事噴射推進實驗室的工作時講過,在這裡,由一群瘋的很對的人在想辦法完成讓探測車登陸火星。

他們瘋了嗎?我想這些科學家已經給了你答案。

《超級思維》閱讀心得: 解決一切問題的思維模型

奶油蛋黃牛肉麵如果好吃告訴我

「當你會煮幾道菜,大家出去玩都會找你。當你會煮中式、西式,甚至還會中西合併,這個人厲害了。」

蒙格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那麼你看所有東西都會是釘子。」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學習「跨領域思考」。

舉例來說,當你想要出一款新的產品,但你只懂的做SWOT分析,你有很大的機會再進入市場後失敗,因為市場變動性太大;當你在與人溝通上面,如果你只會一種溝通技巧,那你很有可能失去經營人脈的機會,畢竟不是任何人都是用同一種溝通方式;當你只認識醬油糖米酒,那麼你可能只做得出中式的料理,因為在你腦袋中並沒有做出結合西式食材的食譜。

之前在「創意提問力」這本書提到過,提出問題是件好事,但如何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怎麼樣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廣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具備「跨領域的思考方式」,當你可以把各領域的知識交叉融合使用,你會開始認為

從《超級思維》這本書我整理出三個我認為最重要的思維模型:

「思考決策、迴避風險、實踐」

#決策思考兩大招

用5why去找到問題本質。toyota大力推崇的5why思考術和Elon Musk所說的第一線性原理思考都是來告訴我們去找到問題的本質,你才能從根本開始解決問題。舉例來說,我以推估消費者心理為示範,比如說uniqlo,為什麼大家喜歡uniqlo?因為大家喜歡平價又時尚的服飾,為什麼大家喜歡平價又時尚的服飾?因為希望在別人眼中留下好的印象,為什麼希望在別人眼中留下好印象?因為人都喜歡被認同的感覺,直到問到問題沒有意義為止,比如說如果繼續問下,為什麼人喜歡被認同?

從這邊我們可以得到問題的本質:人們都喜歡被認同的感覺,所以公司做出更多「讓人被認同」的決策,那麼我們可以估計帶來良好的收益。

問「為什麼」能減少被直覺偏誤的影響。比如說你認為剛剛替你指引路的人會是個有愛心的人嗎?我想大家不會否認,但如果問為什麼指引路的人就是個好人?你就會再進行更多一層的思考。

或者說,我們來反向思考一下。

再以服飾品牌為例,我們不以怎麼做出別人想穿的衣服為目的,而是「要怎麼做出別人不想穿的衣服」。這時你可以想到的答案可能是:難看、沒有自己風格,不符合流行趨勢等等。這麼說來,你只要自己避免這些事情就可以大大減少失敗的機率。或者說,你要怎麼讓自己的人生過的失敗?你只要讓自己避免這些性格就可以過的比一般人順利。

我認為能融會貫通這兩項技能就已經很夠用了。

當然決策不會100%正確,我們需要避免失敗的風險。

#降低風險就是提高勝率

預防決定帶來的潛在問題。任何一項決策不可能是完美的,比如說你是一位公司的老闆,你因為希望員工能持續進步,所以你要求員工要多繳一項學習報告。表面上看起來是合理的,但假如員工不想學,這會徒增員工壓力,導致工作效率遞減,這就是政策帶來的外部性。這時候可以思考如何解決這樣的外部性,比如說給予有做出繳交學習報告的員工免費的按摩卷。

但這樣或許短期有效果,長期下來或許沒辦法養成員工自主學習的文化,我們要避免短視近利。

人們往往被眼前的誘惑所影響,卻忽略長期下來的損害。以上面鼓勵員工學習的政策來看,如果是以外部獎勵為誘因去引導員工自我成長,長期下來無法讓員工養成內在自我成長的習慣,如果以驅動內在學習動機為目標去發想,比如說導入相關講座課程來改變員工的想法或許就會是個還不錯的解決辦法。

但,也有可能這項策略花費大量訓練經費,但是沒有獲得理想中的效果。回到一開始說的「沒有完美的決策」,也帶出了「分散風險的重要性」,只要避免讓你陷入無法承擔的失敗的選項,就可以去嘗試看看。

最後,我們還需要實踐計畫。

#如何有效率地的執行計畫?

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面。所謂80/20法則,就是你做的20%的努力,會達到最後80%的成果,也就是我們只要做好幾件重要的事,就可以帶來不錯的結果。 #愛森豪矩陣 是一件很好用的工具,你可以把你需要做的工作分成重要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緊急不重要,當然重要緊急的事情我們必須趕快先做完,比如說工作上的業務,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往往是我們忽略的點,比如說培養第二專長,他是你完成長期目標的關鍵。

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之後,我們要訂定「完成的樣子」

避免陷入窮忙的情況。我們往往低估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如果以時間來分配任務其實不太準確,就像我們規定員工一天要上班8小時,就算事情做完你還需要坐在位子上裝忙。但如果我們以「事情完成的樣子」為評斷標準,你可以清楚知道自己事情要做到什麼程度,而且不會陷入過度吹毛求疵的狀況,導致浪費太多的時間在沒有效率的瑣事上。

「找出重要的事情,並有效率的完成它。」依照這個準則,你的事情會往正確的方向走。

查理蒙格在南加州大學顧爾德法學院的演講提到:「對我來說,把所有學科中的重大想法搜集起來,並使之成為我日常思維的一部分,一點都不難。但是你必須一直去實踐它,你不用它,他就會消失。我無法告訴你這幫我做了什麼,但他讓我更有建設性,使我對別人更有幫助,也讓我變得很富有,你隨便想件事,它都能幫的上忙。」

在培養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我也漸漸體會這種樂趣,說不上是多厲害,大概就像你發現奶油蛋黃牛肉麵竟然可以很好吃這種感覺。

#迴傳創業紀錄EP2#you are still fucking young

「該重新營運了吧。」我說

一直到最近這幾個禮拜,店家解封開始有了些曙光之後,迴傳影像的拍攝也漸漸回到了正軌。

其實剛開始創業初期能拍攝的機會有限,影像業又是非常靠人脈的一個行業,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都是靠身邊朋友介紹而獲得一些影片的拍攝案子,畢竟沒有知名度誰願意找你呢?如果是我,我也會這樣子,但你需要耐心,只要讓自己有持續在進步,總會有那樣的幸運突然降臨在你的生活裡,我是這樣相信的。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但當機會一來,你有辦法翻身。當你一開始就擁有了資源,事情總是來的特別容易,相反地,當你處在相對劣勢的起跑點,你只能靠著你的信念去補足,但重點是,你一但放棄,機會就沒了。就像最近的奧運比賽,平常選手們乏人問津,每天起床要面對的就是不斷重複的訓練項目、精神上的壓力、身體受傷的挫折,或許讓他們好幾次都想要放棄走運動這條路,但我們沒有本錢放棄。

「欸,又被拒絕了。」我對小安講

小安是我的創業夥伴,我跟他是在當兵期間認識的。有時候說來緣分很奇妙,你就是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遇到跟你很合得來的人,小安就是。

其實一開始跟他不熟,第一印象也只知道他是一位188公分的巨人,會講到話還是因為他覺得我長得跟他高中某個同學一模一樣,後來輾轉知道他本身就是在做攝影相關的事情,某次聊天中問到他未來規劃是什麼?他說他想要有自己的工作室,我想這是每個做藝術相關產業的人都會有的夢想吧?有個自己個人工作室,裡面要有北歐風的裝潢,辦公桌旁邊有個休息區,放著咖啡機和零食,還是先努力再說好了。

「我就不相信沒有人回應。」我繼續在網路上找著商家名單,一次又一次的推廣自己

失敗不代表你被否定。在我投遞到不知道第幾個店家依然沒得到正面回應時,其實心裡有點小挫折,也問過了幾個朋友,這根本就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情,就跟你投履歷一樣,10個可能有9個石沉大海,我立志要當一個打不死的蟑螂。我想到之前有家店曾經說過要考慮一下,於是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問個結果,還真的被問出個機會來,上禮拜我們也親自到店裡與他們談相關拍攝的事宜。

「欸真的有問有機會欸!」名片盒又順利了少了一張

自己除了很開心之外,也真的知道機會確實需要自己去創造的。

影片還沒拍,但我會繼續保持不怕失敗的精神,希望這次能呈現一個好的作品給大家,也很感謝給我們拍攝咖啡廳的機會,這次在佈光上面下了一點功夫。

最近跟小安聊到創業演說家GaryVee有個口頭禪是:「you are still fucking young.」,但我覺得想做的事情還是趕快做了,如果現在不多為自己多創造一些人生故事,30歲的我可能會對現在的我說young 你媽。

創業待續...

#創業紀錄#當你有機會跟世界推銷自己,tryit,這是一件很好玩的一件事

「本土病例350人,校正回歸230人」忐忑的心情在看新聞的過程中一覽無遺

「我們不是防疫做的很好嗎?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2/29是迴傳影像工作室成立的日子,身為有創業夢的我,對於確保工作室有在持續往前走非常要求,相對需要的就是自己的自律,我把年度計畫列出來、月計畫、週計畫,每週固定讓自己有些feedback,希望自己能在這過程當中不要後悔,在我可以控制的範圍當中盡力讓每一步踩的踏實。

誰知道,黑天鵝就這樣降臨在這個世上,誰也想不到,堪稱世界淨土的台灣終究也不敵病毒的干擾,確診數上升的幅度跟許多店家老闆的血壓值成正比,直到宣布三級警戒的那天,台灣開始籠罩在社會的恐慌和不確定性的霧霾之下,老字號的小吃店說倒下就倒下,連我之前最愛去的北車notch咖啡也扛不住壓力而硬生生的關門,怎麼了?大家不是前幾天才在這邊有說有笑的嗎?現在大家卻活在被病毒感染以及失業的陰霾當中,是誰啟動了這個潘朵拉的盒子?

對於影像業的我們著實也受到其中影響,扛著五六袋攝影器材,前一天還在7-11討論劇本到晚上1030的我們,一通三級警戒實施的電話,所有活動都取消了,懇求著能不能讓我們拍完這場戲卻得到無情的回應,但我知道大家都有苦衷。看到我的夥伴默默走到路邊點燃了一根菸,哎誰想要這樣呢?

所幸是我們都還有一份正職的工作,不至於收入直接歸0,這是分散風險的重要性。經過這一次也讓我想到,如果我們是做全職的,我們能夠再禁得起一次黑天鵝事件嗎?所以我在思考的是,怎麼做才不會如此脆弱不堪?我的答案是當你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你必須要先考慮到最壞情況,並讓自己有能力當這事情發生時不至於壓垮你。以我們來看,勢必要往多角化的方向去走,這可以有很多面向,以我們影像為例,不要讓自己只受限於做其中一種類型,舉例來說我們平常都是主拍活動攝影,那麼疫情發生之後收入來源必定大受影響,但如果我們平常有接做youtube或網路影片的案子,在這個時候我們仍讓自己可以維持一定的收入。

最近很流行的斜槓生活,就是多角化的例子。網路發達替所有人帶來更多機會,當你敢於在網路上行銷你正在做的事情,你就有機會讓更多人知道你,有人說斜槓青年反映的是世代焦慮,但我認為這才是人類應該要有的學習方式,當你把斜槓這個詞拿掉,一個人會很多事情不是很正常嗎?何必把自己受限在一個領域當中?當你有機會跟世界推銷自己,try it,這是一件很好玩的一件事,也是我做任何事初衷-做出自己的品牌。

「只要有機率的事情,他就是有可能會發生,你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盡可能不會被最壞結果所影響,並學著解決問題。」

《哈佛的創意美學》閱讀心得: 創意和熱情怎麼來?找到你單純的快樂

「我沒有什麼想法怎麼辦?」

「你覺得怎麼辦?」

「我不知道。」

這是大多數學生會有的反應,當被問到有什麼想法的時候,很多人會回答說我不知道,但你有發現嗎?你不是沒想法,而是你怕提出一個爛點子。

作者說到:「我每天都會蹦出一百個想法,但大多數都十分平庸,可能只有少數幾個稱得上好點子,我不會一一去分說哪個設計好點子跟壞點子,甚至不知道怎麼分,但是我會願意去傾聽自己的想法,分享給願意彼此分享想法的人。」

這是創意的開始,當點子進到腦袋裡,你做的不是扼殺,而是細細品嚐。

先回想一下,小時候,你看到什麼東西會讓你充滿好奇心?在地上緩慢爬行的蝸牛?成功把樂高組起來的成就感?又或者一道數學題目讓你願意花好久時間在嘗試解題?記住這個感覺,這些可能都是你與生俱來的熱情來源。

想到了嗎?你的創意就從這邊出發。

熱情點燃你的創意系統

找到你童年時的天真與熱情。天真在這個社會上往往拿來當作負面的形容詞,代表說妳不夠社會化,背後其實就是在告訴你這世界其實沒有這麼簡單,但是嗎?是不是大人把這個世界想的太複雜,假如說小孩跟媽媽說我以後想當廚師,煮菜給心愛的家人吃,我想大多數的人會說你好天真好可愛,但長大後你就會知道了。

當然這邊講的天真不是說你應該就變得魯莽無知,是因為天真而感受到這樣單純的美好,想要將這樣的美好分享給其他人,而找到你的熱情所在。

西班牙廚神阿德里亞在前往法國進行受訓的時候,因緣際會受到法國名廚馬克西姆的啟發:「創意,就是絕對不複製」

他突然意識到他自己以來都是學習別人的食譜,而開始思索如何重新回歸她對於自己小時候對於家鄉泰隆尼亞美食的體驗,把原本法國高級料理的食譜都丟掉,嘗試以家鄉食材為基底,重新結合法式料理,秉著那股想要將「家鄉味帶給全世界」的熱情,成功打造自己的米其林帝國。

我們可以看到熱情常常就來自生命中一股單純的美好,你或許在品嚐某瓶美酒之後,開始鑽研如何釀造葡萄酒;或許你在某個露營的美好體驗之後,想要開始讓更多人體驗這樣子的快樂,這就是創意的開始。

這是讓你進入創造者循環的原動力。

創造者美學

熱情點燃之後將引發你不斷的創造。創造者循環是個構思、實驗、展示的過程,前面阿德里亞的故事,他構思著如何將家鄉菜結合法式料理,接著他必須進入實驗階段,將他的概念嘗試展示給大眾出來,展示出來後不是個結束,而會開始大家的公共對話,在激盪中產生出新想法,接著再進行下一輪的創造者循環。

這當中你需要做到的是「你知道這個東西很美好,但要如何用大家可以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我喜歡喝珍珠奶茶,那麼怎麼樣包裝珍珠奶茶才能讓大家愛上它?這就倚賴著你的創造者美學,透過每次的創造者循環,你思考如何讓大家用另一種角度看待這個產品,最終找到與大家產生共同頻率的那種方式。

當然這個過程不會很容易,你需要不斷記得那股簡單美好的感覺,在熱情消退時不斷的提醒著你,這是你的執著。

這份執著更需要有很多人共同推動。

每個人都是創作者的世界

如何將創新的力量發揮得更強大?將一群擁有同樣興趣的人聚在一起。Facebook、Youtube又或者是Blog,你的一則貼文、一支影片又或者一篇文章,都可能對世界的某個人產生影響力,透過網路向大家表達自己的美學體驗,這股能量是好的,因為更多的創新可以讓全世界看到,這也造就很多的創造力社群。

書中就有舉例「美食靜修」的這個活動,將一群廚師、美食家、美食作者聚在一起,設定一個主題,共同訂定一個規則,為食物而創造。

其實這就像是個樂團,大家懷抱著對音樂的熱愛而組在一起,或許大家喜歡的曲風不盡相同,但他們願意為了一個目標而共同創造,這當中透過想法不斷的激盪,不斷的反覆修正,他們可以創造出偉大的音樂。

「我們很少去單純討論創新的單純快樂。」書中最後講到了這句話

我們知道只靠這樣的單純快樂是不切實際的,甚至很可能導致失敗,但沒有懷抱這樣希望的人,你又如何對你的生活產生熱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