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進化》閱讀心得: 懂得如何思考的人可以變得多厲害?

如果論一個可以改變你人生的東西,我會說那就改變你的思維吧。人之所以會強於其他物種,智慧影響了很大的一部分,而智慧根源來自於思考,我們可以依照過去的經驗,以及現在眼前所擁有的資訊來判斷如何解決問題。

西方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

盯著你手邊的某樣東西,嘗試不去對它作出思考,有感覺到什麼不一樣嗎?你會發覺自己看到的就是很表層的世界,所有東西都只是一種存在而已。但現在你開始想看看,你眼前的這個東西,是誰拿過來的?為什麼拿過來?什麼時候拿過來的?怎麼拿過來的?它開始浮出來冰山下的意義,這時候你也開始進入了思考狀態,而思考的目的是什麼?解決問題。

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我曾經問過啟發我思考的教官,為什麼想一件事情要想這麼廣?這真的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他給了一個「你沒有急迫性」的答案,當水沒有淹到你的嘴巴之前,你不會意識到空氣對你來說是多麽重要。先不論急迫性是不是正確答案,你看見了思考的重要性,你原本看見的只是「很累人」這件事情,而教官給出的答案是來自他看到了不思考的後果;為什麼福爾摩斯有辦法見微知著,為什麼柯南每次都可以靠推理把黑衣人揪出來,靠的就是他們腦內的知識庫加上思考,他們看出了事物不同的意義。

#知識背後的意義

意義構成了人類世界。石頭可以只是一顆石頭,但你可以形容一個人堅若磐石;水可以只是水,但你可以形容一個人大智若水。你會發覺我們眼前的所有東西都是有意義所堆疊而成,也就是說,如果你可以發現每件事物表層底下的意義,你就可以看到比別人更寬廣的世界,換作是人也一樣,處理情緒的方法永遠不會只有對當下的情緒做出反應,而是背後代表的意義。

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挖掘意義?

#知識共同連結的陸地

挖掘事物意義的方法,一言敝之。假如面試官現在問你,用一句話形容你自己,你會怎麼說?你或許會說:熱情、負責任,而且樂於嘗試。這代表什麼?代表著你賦予了自己一個意義,這個意義是貫穿了你整個人,代表著所有事情你都會用「熱情、負責任、樂於嘗試」來面對,簡單來說就是你這個人的核心。

或者我在網路上查詢各個成功企業家對「行銷」的解釋

喬·吉拉德(美國銷售天王)說:「推銷的要點不是推銷商品,而是推銷自己。」

菲利普。科特勒(現代營銷學之父)說:「真正的廣告不在於製作一則廣告,而在於讓媒體討論你的品牌而達成廣告。」

各個領域都是一門極其複雜的科學,為什麼他們可以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因他們發現了事物間共同的道理,這不會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為他需要你不斷的拆解、挖掘,直到發現內在核心,掌握核心,你也找到了這個領域的普世智慧。

但世界只存在主觀的意義。為什麼同個東西可以有這麼多種解釋方法?就是因為意義可以因人而異,而我們最後都是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看世界的角度」,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推敲世界的答案。

#想像力真的是你的超能力

想像事情發生的世界,你會怎麼做決定?很多時候,我們答不出問題,也是只限於表面的理解,你不知道答案是因為你無法想像任何一條路可以為你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舉例來說,你想要開一間咖啡廳,你想知道怎麼做才會吸引客人上門?現在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已經開張,對店的招牌、環境、裝潢擺設都有了些想像,想像自己現在是路上的行人,什麼樣的外觀會吸引你想要進去坐坐?或許是一大片玻璃窗可以看到裡面漂亮擺設,傢俱要是現代感的?古典感的?還是某種特別的風格?桌邊坐著正在工作的人們是不是可以更吸引別人進去。接著想像自己緩緩打開門,一進去的感覺應該會是什麼樣子?一進去如果就能很親切的靠近吧台的話,服務人員親切的招呼會讓你感覺很好。好,想到這裡,我想你已經對如何吸引客人上門有一些答案了,或是不會是100%正確,但想像的世界足以讓你進行更多的判斷。

思考也是一種技能,你越用它,它會持續不斷的成長。

《日常生活手札》自媒體培養心法

公司是一種品牌,自媒體也是一種品牌。你需要產品,你也需要行銷,只是你的產品變成了你在網路上發布的內容,文章、影音、podcast、社群媒體貼文等等,但這些內容要怎麼來?今天我就來分享我自己經營自媒體上的一些想法。

在自媒體盛行的潮流之下,每個人都有機會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只要你願意出來分享你的熱情、知識,你就能成為自己的產品。他可以是你的生活日常、你家的阿貓阿狗、知識分享、笑話大師,你不一定要很有料,只要能跟某部分的觀眾有所連結,分享你的熱情,你就有機會累積粉絲,但首先,你必須先找出你對什麼事情有感覺。

感受生活

從生活找到你的內容。我自己本身是很喜歡故事的人,有時候我走在路上看到某個路人,我會開始好奇他的人生究竟是怎麼樣子?也因為這樣,我很喜歡認識新朋友,在2019年的時候我到了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當個交換學生,這是寫文章的開始。在這7個月的時間我在歐洲到處旅行,給自己一個期許就是不要害怕害怕認識新朋友,所以我玩過couch surfing,睡過不同人的家裡,在路上跟別人搭話,得到了很多的文化衝擊,而我的初衷不過也就是把這些感動記錄下來。回到經營自媒體,你必須找到感動你的東西是什麼,今天你可以什麼都不要帶走,就記住這個,這個是經營自媒體上面最重要的核心,

當然,有些人文章寫的好看,有的卻寫的平淡無奇?為什麼?重點就是那個故事,一個有故事的內容勝過其他任何的點綴。在《暢完一人公司裡面》這本書裡面有提到個例子,你信不信你沒有任何剪輯的技巧,但你跟大家講鬼故事還是會有人想來聽,因為他是一個故事,故事可以牽動人的情緒。學習說故事的方法很多,但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拆解,去拆解別人的故事,思考某篇文章,某支影片為什麼會讓你感動,然後運用在自己的身上。我自己在拍影片的時候也會嘗試去拆解別人的影片,比如說我要拍一支餐廳的影片,那我會去yt搜尋其他我覺得拍很好的影片,可能是他的故事很好,可能是他的燈光運用很好,我都會把這些當作是我接下來的養分。

簡化知識

用別人聽得懂的方式去說。我很喜歡一句話:「行銷就是簡化知識」,為什麼影片跟圖片永遠大於文字?因為他們易於人們吸收,人們幾乎不用什麼動腦就有辦法理解。我自己的部落格上也有在寫讀書心得,每篇都是寫的跟寫的要參加作文比賽一樣長,然後就把它全部放在ig上,更重要的是,我一開始根本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我認為,只要我維持初衷,就會吸引越來越多人來看。

直到有一天,我在ig上滑啊滑,看到其他也是在寫讀書心得的自媒體,而且文章也是落落長的那種,我直接在1秒鐘之內把它滑掉,然後,我就震驚了,我自己連看都不想看。對,ig是人們拿來娛樂的東西,你寫這麼長又難懂是要給誰看?當然這不是要大家放棄寫自己熱愛的東西,而是你要想著該用什麼方法去呈現,其他人比較好吸收?而不是把自己所有的思維過程都寫出來,如果你不能精煉出重點給你的觀眾,那麼他們就去看書就好了是吧?在這當中很棒的一件事,是你也會漸漸學會萃取重點的能力,再來不要害怕把東西展現給其他人。

你還要學會厚臉皮的心態。臉皮要怎麼厚起來?就是你不要把別人的話太往心裡去,簡單來說就是你不要玻璃心。我之前有上過一堂課叫做消費者行為,課堂上你必須實際去做問卷調查,所以我們就在大街小巷上到處搭訕別人,一開始大家都是硬著頭皮上,畢竟學生很少去做過這種類似業務的工作,像那種理都不理的我們就覺得很難過,但在問過幾十個、幾百個之後,你開始意識到,對,這很正常,沒有人有義務要停下來聽你講話,但你還是會持續問,總會有幾個願意停下來聽你講話。回到自媒體經營也是一樣,你把內容發出去,總會有人覺得好覺得壞,壞的我們自己反思,不要太玻璃心,反思就是讓你成長最好的時機,那好的我們就欣然接受,這也是讓你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最後,初衷才是走下去的關鍵。在流量不如預期,在內容受到批評的時候你很容易灰心喪志,你可能會想說我的東西根本就沒人在看,但你必須要記住一件事,你就是因為當初單純的快樂才開始分享,我就是熱愛不同人的人生故事才開始寫文章,我就是喜歡閱讀帶給我成長的感覺才開始寫書評,所以,記得把這個初心放在自己。

《日常生活手札》計劃不如預期怎麼辦?學學旅人的彈性

「欸你那個什麼時候可以給我?」

「其他部門那邊還沒好,可能要再給我一些時間。」職場上應該很常遇到突發狀況,導致不能在進度上

這時候你要怎麼辦?你自己急真的也是沒用,不如讓事情都可以保留一些彈性。

我自己在經營迴傳影像的時候,難免會有作品delay的狀況發生,可能是因為技術上的問題、溝通上的問題,甚至是黑天鵝,導致沒辦法在進度上,這很正常,畢竟我們不是機器人。但這通常會讓習慣按照計畫走的人產生焦慮感,例如我,其實倒也是害怕自己對事情失去掌控感,我想這也是之前在荷蘭嘗試大麻後沒有很享受的原因吧(笑

這樣的情況到也像是你規劃了某個旅遊景點,到了現場才發現他關門大吉,這時你會怎麼辦?

「好吧!這裡不行,那不然其他地方走走。」這就是旅人的彈性

雖然大家說沒逛到這裡就等於白來,但思考一下,其實來旅遊背後的目的不就是想要讓自己感官有些新的體驗嗎?為什麼非得這個景點不可?恣意在附近走走看看,穿梭在你平常可能不會想進去的大街小巷,找間轉角的麵店坐下來品嚐,這不也是新的體驗嗎?

假如事情不在計畫上,那你可以想一下你需要每件事情都在計畫上的目的是什麼?倒也不是叫你凡事就隨緣,而是當你了解背後原因是「想要確保自己是在進步」,那我能做些什麼是讓自己依然在進步的這條路上?

或者你是因為上司的壓力必須在時限內出貨,背後的目的是要處理上司的壓力,那麼去試著思考如何向上司還有供應商表達你的難處,嘗試去溝通,這不是也是往正確的方向在走嗎?

留學考試不小心失常怎麼辦?沒考到我就不能出去國外唸書?如果背後目的是想體驗外國教育,那麼網路的線上課程或許是不錯的方式;如果說你想體驗沈浸在外國文化的感覺,在國內結交外國朋友也足夠讓你變得international了。

所以下次如果計畫不如預期,或許可以告訴自己

「好吧,不然我先……」人生嘛,給自己多點彈性。

《讀懂一本書》閱讀心得: 如何讀懂一本書?試試把自己當成說書人

讀書跟讀進去是兩回事

「如何讀懂一本書?把自己當成說書人吧。」

為什麼我這麼說?大家應該都有當老師的經驗,只要你嘗試教過別人東西,這就算老師。你有發現當自己身處在「指導者」的角色,會強迫你把自己的邏輯想的更通順,你總不可能自己講一講邏輯打結還可以教別人吧?

「欸這題數學怎麼算?」國中的時候我好不容易把數學解出來

「那教我。」

「等一下我想一下怎麼講比較好。」你一定要在腦袋當中重新組合自己的邏輯

這跟之前講「輸出」的概念大同小異,當你把學習到的資訊在腦中整理,有辦法以口頭或是文字的方式分享給別人,你會發現奇怪自己也好像更懂了,這才是真正的融會貫通。當然,成為說書人不是叫你背出來,要別人想聽,這才是稱職的說書人,書中講了幾個說書人需要具備的能力。

語言能力

講重點、幽默感、說話有力。

舉例來說:「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你才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這句話沒問題,但如果要更精簡的話,你可以說:「學會控制情緒。」這樣的一句話讓人一目瞭然,尤其當你可以簡化一句話的時候,你才是對知識融會貫通。

融會貫通之後你還要能吸引別人注意。書中提到幽默感以及說話有力都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元素,學習的方法很簡單:模仿。其中一個很有用的方式就是從電影中學習,因為電影中的對話通常都是精心設計過的,目的是去更有力的說服觀眾。

大局觀

看穿書的結構。一本好書會有告訴讀者他要解決什麼事情?提出了什麼假設?論證的過程?結論是什麼?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簡單來說,就像論文一樣,是作者解釋自己研究的過程。

比如說《清單革命》這本書,作者是位醫師,因為醫療是分工極度精細的行業,某個環節出錯可能就會導致病患死亡,他希望解決在緊急狀況中犯錯的機會,以提升病人的存活率,提出了「如何運用「清單」的力量來把出錯的機率降到最低」,接著進行到論證,他舉出醫療、建築、航空業是如何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運用這項技能,並確保清單也必須運用在團隊上,來讓溝通最大化。最後結論告訴大家再厲害的球員都有失誤的時候,何不運用清單來試看看。運用這樣的方式,我對整本書有了更完整的概念。

邏輯思考

你要知道什麼是前提?什麼是假設?什麼是論題?什麼是論證?就是要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邏輯推理過程。講書的時候也是一樣,你要有大前提,比如說《清單革命》這本書提到的大前提「清單可以減少事情出錯率」,而小前提是「航空、建築、醫療等等都因為清單而減少了事務發生率」,結論是「清單有效」,透過三段論來驗證你的論點。

同理心、愛

最後你要發自內心的想要分享知識。

論語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經常學習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學習應該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當你是純粹以讀書為樂,那麼你就是具有愛的一位說書人,再來你需要的就是以同理的角度來分享知識,「人不知而不慍」,不因別人的不理解而生氣,而是要想辦法能讓聽眾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

這本《讀懂一本書》的乾貨很多,很推薦大家拿來當作學習「學習方法」的工具,當我們學會解構一本書,你可以更快的學習一項新知識,新知識會不斷加大你的理解力,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最後我對這本書做了個自己的解讀。

成為說書人需要有的幾個能力:

讀懂一本書(邏輯思考)+說書技巧+懂的挑書(大前提),因為如果你沒有邏輯思考,你沒辦法了解書的結構,你就沒辦法把書融會貫通;你沒有說書技巧,你沒辦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你不懂得辨認好書,那你帶給聽眾的東西可能是有問題的。

《創意提問力》閱讀心得: 你只要問對問題,事情已經解決8成了

人在思考的時候最帥了

「我覺得你應該繼續做這份工作,畢竟薪水很不錯。」

這時候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你說的對,雖然做的不是很愉快,但還是先繼續做下去好了。」

另一個是「難道我只想追求高薪的工作嗎?我到底想要追求什麼?」

你可以看出質量的差別嗎,光提問就可以讓結果翻轉,一個是默認眼前的情況,一個則是從眼前鑿出更多的道路,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但回頭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很常去提問嗎?又或者說,我們根本沒有提問的習慣。

什麼東西阻止你提問了?

只尋求正確答案的社會文化。小時候好奇心強烈,看到什麼都會想去一探究竟,路邊的一隻小蝸牛會吸引你蹲下去觀察他;看到一個沒看過的東西,會拉著媽媽的衣角問那是什麼?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奇心變得不再重要,你只需要把眼前的成績顧好,書中有提到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進來學校的時候是問號,出去變成了句號。」

學校的體制讓我們追求標準答案,成績是比較好壞的標準。老師負責傳遞訊息,學生負責寫出正確答案,在這樣的體制下,我們又怎麼會養成提問的習慣?即使好不容易提出了一個問題,被他人嘲笑的害怕又讓你卻步,當眾人都認為地球是圓的,你如果說地球是平的,你就是團體中的異類。在先人龐大知識的累積下,我們在做的是不斷追趕先前的知識,但會不會,哪天有個人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基礎科學是錯的?

更重要的是,追求正確答案的社會價值觀導致了我們的過度自信。當你對在上位的人提出質疑,通常會被解讀成帶有敵意,對於這樣的我們來說,自然就會認為,不要提出問題人生還比較簡單吧?這是個負向循環,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這個?

我們必須向創新的企業學習。

創造提問的空間

創造任何問題都能被接受的空間。假如有一天主管過來跟你說,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你會願意真心的提出來嗎?又或者是當另一個部門的員工向你提出了問題,你可能會因為認為對方不夠專業而排斥對方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沒有阻礙的空間,書中提到了一個問題大爆發的活動。

  1. 提出目前所遇到的挑戰,邀請一群人,最好是不同領域的,彼此觀點會有更多激盪。
  2. 開始提問,不帶任何觀點的去寫下每個問題,也不要回答問題。
  3. 開始分析,找出能帶給公司新觀點的問題,並問自己為什麼這個問題重要?
  4. 替問題找尋解決辦法,要做出哪些實際行動

其實就是實踐版的腦力激盪,這個活動的精隨是,量大於質,而且透過不同領域的人來提供想法,打破自己思考上的盲點,活動結束後你也不會立馬找到正確答案,而是要不斷承認自己可能有錯誤,並在當中不斷的修正自己,讓自己沉浸於犯錯的環境,去感受錯誤。你甚至必須培養社交場合出糗的勇氣,當別人下次質疑你的時候,你應該要很大方的說,請繼續,逐漸地,你會打造更好的心智模型。

你需要的是持續灌注能量直到答案慢慢浮現出來。

持續提問的能量

用實踐和提問持續灌輸能量。當你提出好的問題,你可能會感到興奮,答案好像呼之欲出,但這時候你還需要理性的實踐步驟來持續讓問題能被延續。

核心問題會一直改變,但這沒關係,問題本來就是不斷從變化角度思考之後,產生不一樣的答案,讓自己處在”不那麼正確”的狀態下,經常自我反思,有關於怎麼思考問題,在我前面 HsinWei 「以人為本的思考學」有講到如何思考創新,大家可以去前一篇看看。

所以如何培養解決所有事情的能力?提問+實踐+持續反思

而且當你提出適切的問題的時候,你已經在成功的路上了。

美國太空總署工程師Adam Steltzer 從事噴射推進實驗室的工作時講過,在這裡,由一群瘋的很對的人在想辦法完成讓探測車登陸火星。

他們瘋了嗎?我想這些科學家已經給了你答案。

#創業紀錄#當你有機會跟世界推銷自己,tryit,這是一件很好玩的一件事

「本土病例350人,校正回歸230人」忐忑的心情在看新聞的過程中一覽無遺

「我們不是防疫做的很好嗎?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2/29是迴傳影像工作室成立的日子,身為有創業夢的我,對於確保工作室有在持續往前走非常要求,相對需要的就是自己的自律,我把年度計畫列出來、月計畫、週計畫,每週固定讓自己有些feedback,希望自己能在這過程當中不要後悔,在我可以控制的範圍當中盡力讓每一步踩的踏實。

誰知道,黑天鵝就這樣降臨在這個世上,誰也想不到,堪稱世界淨土的台灣終究也不敵病毒的干擾,確診數上升的幅度跟許多店家老闆的血壓值成正比,直到宣布三級警戒的那天,台灣開始籠罩在社會的恐慌和不確定性的霧霾之下,老字號的小吃店說倒下就倒下,連我之前最愛去的北車notch咖啡也扛不住壓力而硬生生的關門,怎麼了?大家不是前幾天才在這邊有說有笑的嗎?現在大家卻活在被病毒感染以及失業的陰霾當中,是誰啟動了這個潘朵拉的盒子?

對於影像業的我們著實也受到其中影響,扛著五六袋攝影器材,前一天還在7-11討論劇本到晚上1030的我們,一通三級警戒實施的電話,所有活動都取消了,懇求著能不能讓我們拍完這場戲卻得到無情的回應,但我知道大家都有苦衷。看到我的夥伴默默走到路邊點燃了一根菸,哎誰想要這樣呢?

所幸是我們都還有一份正職的工作,不至於收入直接歸0,這是分散風險的重要性。經過這一次也讓我想到,如果我們是做全職的,我們能夠再禁得起一次黑天鵝事件嗎?所以我在思考的是,怎麼做才不會如此脆弱不堪?我的答案是當你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你必須要先考慮到最壞情況,並讓自己有能力當這事情發生時不至於壓垮你。以我們來看,勢必要往多角化的方向去走,這可以有很多面向,以我們影像為例,不要讓自己只受限於做其中一種類型,舉例來說我們平常都是主拍活動攝影,那麼疫情發生之後收入來源必定大受影響,但如果我們平常有接做youtube或網路影片的案子,在這個時候我們仍讓自己可以維持一定的收入。

最近很流行的斜槓生活,就是多角化的例子。網路發達替所有人帶來更多機會,當你敢於在網路上行銷你正在做的事情,你就有機會讓更多人知道你,有人說斜槓青年反映的是世代焦慮,但我認為這才是人類應該要有的學習方式,當你把斜槓這個詞拿掉,一個人會很多事情不是很正常嗎?何必把自己受限在一個領域當中?當你有機會跟世界推銷自己,try it,這是一件很好玩的一件事,也是我做任何事初衷-做出自己的品牌。

「只要有機率的事情,他就是有可能會發生,你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盡可能不會被最壞結果所影響,並學著解決問題。」

向下挖掘事物的本質,學習馬斯克的第一線性原理思考

「齁!好煩想不到答案。」

「你試看看這樣解決。」

「欸真的欸!答案出來了!」

這樣子的對話應該不免會出現在過去的學校生活當中,對某個題目絞盡腦汁就是無法找到正確答案。長大以後更是這樣,工作上的問題、個人選擇問題、人際上的問題、愛情的問題,當問題陷入了死胡同,解決不了的問題總是讓人苦惱,但人就是因為會思考才會出現「問題」,他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我們不能具體化這是什麼,但確實是有方法讓我們能夠幫助我們一步一步解開問題的寶箱,這些解開寶箱的鑰匙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型」,當然每個領域有自己不同的解決辦法,不過今天跟大家討論的是其中一個,第一線性原理思考。

第一線性原理的思考方式

找到事物本質,從根本解決問題。公司最近營業額下降,大家緊急招開一場會議希望能趕緊替公司止血,小馬率先提出了問題,之前位居銷售排行第一名的零食突然銷售量急劇下滑,為什麼會這樣?小華說可能是因為最近食品安全風波導致消費者不敢購買,那為什麼消費者不敢購買呢?因為他們怕吃到對人體有害的添加物,那為什麼他們會害怕買到有害的添加物呢?因為商品常常標示不明,講到這裡或許就已經得到答案了,把第一名的零食做好正確的營養標示或許就可以挽回下滑的銷售量,這就是最有名的5why思考術。當組織問題發生事情,會要求員工不斷的去追問問題發生的原因來從根本解決問題,以確保未來能斷絕問題發生的根源。

馬斯克就是透過這樣的方法,找到製造火箭的最原始材料,以最低成本購買並打造出可以飛上外太空的火箭。

回到日常生活當中,你可以運用這招來對付任何事情。為什麼我今天起床精神又不太好,因為我昨天又滑手機滑到太晚,為什麼我會滑到這麼晚,因為我無聊就想拿起手機看看,為什麼會拿起手機,因為他就在你旁邊,所以睡覺時候把手機移除你的房間說不定會是個好辦法。

所以呢!下次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急著灰心喪志,試著運用第一線性原理思考,去找到問題的根本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