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進化》閱讀心得: 懂得如何思考的人可以變得多厲害?

如果論一個可以改變你人生的東西,我會說那就改變你的思維吧。人之所以會強於其他物種,智慧影響了很大的一部分,而智慧根源來自於思考,我們可以依照過去的經驗,以及現在眼前所擁有的資訊來判斷如何解決問題。

西方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

盯著你手邊的某樣東西,嘗試不去對它作出思考,有感覺到什麼不一樣嗎?你會發覺自己看到的就是很表層的世界,所有東西都只是一種存在而已。但現在你開始想看看,你眼前的這個東西,是誰拿過來的?為什麼拿過來?什麼時候拿過來的?怎麼拿過來的?它開始浮出來冰山下的意義,這時候你也開始進入了思考狀態,而思考的目的是什麼?解決問題。

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我曾經問過啟發我思考的教官,為什麼想一件事情要想這麼廣?這真的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他給了一個「你沒有急迫性」的答案,當水沒有淹到你的嘴巴之前,你不會意識到空氣對你來說是多麽重要。先不論急迫性是不是正確答案,你看見了思考的重要性,你原本看見的只是「很累人」這件事情,而教官給出的答案是來自他看到了不思考的後果;為什麼福爾摩斯有辦法見微知著,為什麼柯南每次都可以靠推理把黑衣人揪出來,靠的就是他們腦內的知識庫加上思考,他們看出了事物不同的意義。

#知識背後的意義

意義構成了人類世界。石頭可以只是一顆石頭,但你可以形容一個人堅若磐石;水可以只是水,但你可以形容一個人大智若水。你會發覺我們眼前的所有東西都是有意義所堆疊而成,也就是說,如果你可以發現每件事物表層底下的意義,你就可以看到比別人更寬廣的世界,換作是人也一樣,處理情緒的方法永遠不會只有對當下的情緒做出反應,而是背後代表的意義。

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挖掘意義?

#知識共同連結的陸地

挖掘事物意義的方法,一言敝之。假如面試官現在問你,用一句話形容你自己,你會怎麼說?你或許會說:熱情、負責任,而且樂於嘗試。這代表什麼?代表著你賦予了自己一個意義,這個意義是貫穿了你整個人,代表著所有事情你都會用「熱情、負責任、樂於嘗試」來面對,簡單來說就是你這個人的核心。

或者我在網路上查詢各個成功企業家對「行銷」的解釋

喬·吉拉德(美國銷售天王)說:「推銷的要點不是推銷商品,而是推銷自己。」

菲利普。科特勒(現代營銷學之父)說:「真正的廣告不在於製作一則廣告,而在於讓媒體討論你的品牌而達成廣告。」

各個領域都是一門極其複雜的科學,為什麼他們可以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因他們發現了事物間共同的道理,這不會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為他需要你不斷的拆解、挖掘,直到發現內在核心,掌握核心,你也找到了這個領域的普世智慧。

但世界只存在主觀的意義。為什麼同個東西可以有這麼多種解釋方法?就是因為意義可以因人而異,而我們最後都是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看世界的角度」,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推敲世界的答案。

#想像力真的是你的超能力

想像事情發生的世界,你會怎麼做決定?很多時候,我們答不出問題,也是只限於表面的理解,你不知道答案是因為你無法想像任何一條路可以為你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舉例來說,你想要開一間咖啡廳,你想知道怎麼做才會吸引客人上門?現在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已經開張,對店的招牌、環境、裝潢擺設都有了些想像,想像自己現在是路上的行人,什麼樣的外觀會吸引你想要進去坐坐?或許是一大片玻璃窗可以看到裡面漂亮擺設,傢俱要是現代感的?古典感的?還是某種特別的風格?桌邊坐著正在工作的人們是不是可以更吸引別人進去。接著想像自己緩緩打開門,一進去的感覺應該會是什麼樣子?一進去如果就能很親切的靠近吧台的話,服務人員親切的招呼會讓你感覺很好。好,想到這裡,我想你已經對如何吸引客人上門有一些答案了,或是不會是100%正確,但想像的世界足以讓你進行更多的判斷。

思考也是一種技能,你越用它,它會持續不斷的成長。

《日常生活手帳》職場必備邏輯思考5步驟!到底要怎麼邏輯思考啦?

最近在哲學youtuber超級歪的頻道中學到何謂邏輯思考五步驟,分別是

  1. 發現問題
  2. 定義問題
  3. 大膽假設
  4. 套用假設
  5. 小心求證

我個人覺得定義問題是最難的地方,因為一但你定義錯問題的核心,你很可能是往錯誤的方向去進行,所以要如何找到問題的核心?就是運用5why去找到問題的本質,但有時候如果你只是憑空思考,很可能找到錯誤的原因,你要從實際觀察當中去問。

問題的核心有時會出現在人的行為當中。比如說為什麼粉絲團的經營停滯了?你可能會猜測可能是內容不夠有趣,所以你在思考如何增加更多的活動企劃,這可能會有效,但如果妳去實際訪問你的受眾,你或許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比如說粉絲原來其實大部分都是喜歡你分享你的生活,貼文反而是其次,所以問題的核心其實是你要怎麼增加自己日常生活的分享?這部分如果想知道更多推薦去看我之前分享過的「厚數據的創新課」,裡面提到「以人為本」的思考學。

所以如何思考問題?我認為可以分成「跟人有關」、「與現象有關」。

人的思考太複雜,在實際人的互動中才能找到問題點。比如說怎樣才可以得到更多的客戶?你可能會認為問題的核心是你拜訪的數量要再增加,但實際上你可以去詢問看看之前拒絕你的店家的意見,一樣運用5why去了解當時他們的內在想法,你可能會發現原來是你在拜訪時的用詞沒有這麼吸引人,這時你就發現了另一個潛在的問題本質。

跟「與現象有關」,這時候就可以用5 why去推理。比如說為什麼這家餐廳生意特別好?因為他們餐點做的好吃。為什麼他們餐點可以這麼好吃?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招牌義大利麵?為什麼他們的義大利麵好吃?因為醬汁是他們的獨門秘方。為什麼他們有這樣的獨門秘方?因為他們是經過不斷測試和微調,那麼這家成功的本質就是他們不斷測試獨門秘方的精神。

講到這裡,這只是對「定義問題」的大膽假設,它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接下來我要做的就是「套用假設」,用我過去解決問題經驗來套用我的假設。套用假設分別有演繹法和歸納法。

歸納法:用過去觀察到的經驗來歸納總結。比如說:你大膽假設紅燒牛肉麵好吃的關鍵在於豆瓣醬,你也去實際看過每家賣的很好的店家都有這個醬料,那麼我就可以歸納出這是做出好吃牛肉麵的的不二心法(只是舉例XD)。

演繹法:前提必然支持結論。舉例來說煎出一塊好吃牛排的前提是熟度掌握+醬汁,如果少了其中一個我就不能說他是好吃的牛排(牛排熟度沒有控好真的不行)。回到我的問題,找到問題本質的前提是要能解決問題,如果我提出的「與人有關」以及「與現象有關」不能解決問題那就代表是錯誤的。

最後你必須小心求證。求證就是不斷實驗的過程,你要特地製造一個環境去驗證,比如說,你可以把牛排分成「過熟、有醬汁」、「沒那麼熟、有醬汁」、「五分熟、沒醬汁」等等去測試你的假說,答案不會立馬出來,但實驗好玩的地方就在這裡,但當你能夠「自己歸納出一套假說」,背後會帶給你極大的成就感。

「不只是別人告訴你的,而是能從自己的經驗當中推理出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型。」

《超級思維》閱讀心得: 解決一切問題的思維模型

奶油蛋黃牛肉麵如果好吃告訴我

「當你會煮幾道菜,大家出去玩都會找你。當你會煮中式、西式,甚至還會中西合併,這個人厲害了。」

蒙格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那麼你看所有東西都會是釘子。」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學習「跨領域思考」。

舉例來說,當你想要出一款新的產品,但你只懂的做SWOT分析,你有很大的機會再進入市場後失敗,因為市場變動性太大;當你在與人溝通上面,如果你只會一種溝通技巧,那你很有可能失去經營人脈的機會,畢竟不是任何人都是用同一種溝通方式;當你只認識醬油糖米酒,那麼你可能只做得出中式的料理,因為在你腦袋中並沒有做出結合西式食材的食譜。

之前在「創意提問力」這本書提到過,提出問題是件好事,但如何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怎麼樣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廣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具備「跨領域的思考方式」,當你可以把各領域的知識交叉融合使用,你會開始認為

從《超級思維》這本書我整理出三個我認為最重要的思維模型:

「思考決策、迴避風險、實踐」

#決策思考兩大招

用5why去找到問題本質。toyota大力推崇的5why思考術和Elon Musk所說的第一線性原理思考都是來告訴我們去找到問題的本質,你才能從根本開始解決問題。舉例來說,我以推估消費者心理為示範,比如說uniqlo,為什麼大家喜歡uniqlo?因為大家喜歡平價又時尚的服飾,為什麼大家喜歡平價又時尚的服飾?因為希望在別人眼中留下好的印象,為什麼希望在別人眼中留下好印象?因為人都喜歡被認同的感覺,直到問到問題沒有意義為止,比如說如果繼續問下,為什麼人喜歡被認同?

從這邊我們可以得到問題的本質:人們都喜歡被認同的感覺,所以公司做出更多「讓人被認同」的決策,那麼我們可以估計帶來良好的收益。

問「為什麼」能減少被直覺偏誤的影響。比如說你認為剛剛替你指引路的人會是個有愛心的人嗎?我想大家不會否認,但如果問為什麼指引路的人就是個好人?你就會再進行更多一層的思考。

或者說,我們來反向思考一下。

再以服飾品牌為例,我們不以怎麼做出別人想穿的衣服為目的,而是「要怎麼做出別人不想穿的衣服」。這時你可以想到的答案可能是:難看、沒有自己風格,不符合流行趨勢等等。這麼說來,你只要自己避免這些事情就可以大大減少失敗的機率。或者說,你要怎麼讓自己的人生過的失敗?你只要讓自己避免這些性格就可以過的比一般人順利。

我認為能融會貫通這兩項技能就已經很夠用了。

當然決策不會100%正確,我們需要避免失敗的風險。

#降低風險就是提高勝率

預防決定帶來的潛在問題。任何一項決策不可能是完美的,比如說你是一位公司的老闆,你因為希望員工能持續進步,所以你要求員工要多繳一項學習報告。表面上看起來是合理的,但假如員工不想學,這會徒增員工壓力,導致工作效率遞減,這就是政策帶來的外部性。這時候可以思考如何解決這樣的外部性,比如說給予有做出繳交學習報告的員工免費的按摩卷。

但這樣或許短期有效果,長期下來或許沒辦法養成員工自主學習的文化,我們要避免短視近利。

人們往往被眼前的誘惑所影響,卻忽略長期下來的損害。以上面鼓勵員工學習的政策來看,如果是以外部獎勵為誘因去引導員工自我成長,長期下來無法讓員工養成內在自我成長的習慣,如果以驅動內在學習動機為目標去發想,比如說導入相關講座課程來改變員工的想法或許就會是個還不錯的解決辦法。

但,也有可能這項策略花費大量訓練經費,但是沒有獲得理想中的效果。回到一開始說的「沒有完美的決策」,也帶出了「分散風險的重要性」,只要避免讓你陷入無法承擔的失敗的選項,就可以去嘗試看看。

最後,我們還需要實踐計畫。

#如何有效率地的執行計畫?

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面。所謂80/20法則,就是你做的20%的努力,會達到最後80%的成果,也就是我們只要做好幾件重要的事,就可以帶來不錯的結果。 #愛森豪矩陣 是一件很好用的工具,你可以把你需要做的工作分成重要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緊急不重要,當然重要緊急的事情我們必須趕快先做完,比如說工作上的業務,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往往是我們忽略的點,比如說培養第二專長,他是你完成長期目標的關鍵。

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之後,我們要訂定「完成的樣子」

避免陷入窮忙的情況。我們往往低估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如果以時間來分配任務其實不太準確,就像我們規定員工一天要上班8小時,就算事情做完你還需要坐在位子上裝忙。但如果我們以「事情完成的樣子」為評斷標準,你可以清楚知道自己事情要做到什麼程度,而且不會陷入過度吹毛求疵的狀況,導致浪費太多的時間在沒有效率的瑣事上。

「找出重要的事情,並有效率的完成它。」依照這個準則,你的事情會往正確的方向走。

查理蒙格在南加州大學顧爾德法學院的演講提到:「對我來說,把所有學科中的重大想法搜集起來,並使之成為我日常思維的一部分,一點都不難。但是你必須一直去實踐它,你不用它,他就會消失。我無法告訴你這幫我做了什麼,但他讓我更有建設性,使我對別人更有幫助,也讓我變得很富有,你隨便想件事,它都能幫的上忙。」

在培養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我也漸漸體會這種樂趣,說不上是多厲害,大概就像你發現奶油蛋黃牛肉麵竟然可以很好吃這種感覺。

《厚數據的創新課》閱讀心得: 創新從何而來?以人為本的思考學

創新思考也有一定邏輯?

你我或許都有過類似阿基米德的經驗,洗澡洗到一半突然燈泡閃過,走路走到一半突然想到網站文案可以寫什麼,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想到的,你可能把它歸功在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究竟創新要怎麼來?

創新的定義是:推出新事物,或說是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

所以創新從哪裡來的?創新這個詞是基於人。馬克杯除了是個容器以外,它還可以做什麼?它還可以當作擺飾。一支筆除了可以寫字之外,它還可以當作收藏品。

一開始,馬克杯的定義只是一個容器,但創新的想法,讓它對於人的意義轉化成了擺飾品;筆一開始只是一隻文具,但重新定義之後,它成了尊貴的象徵。又或者我再舉例,不起眼的口罩,在疫情之下是不是成了穿搭的一環?

當然,不是隨便的創新都可以成功,比如說你推出了專門給登山族穿的鞋子,它主打耐穿,卻不透氣,那這或許就是失敗的創新,登山族需要一雙舒爽的鞋子來因應長時間的運動。所謂成功的創新,來自於人們也認同的這樣的創新。同樣的也適用在人身上,斜槓青年這個名詞是種創新,來自於大家認同對單一職業的看法。

所以重點是,創新的思路是什麼?有的時候,我們會天馬行空,某個燈泡突然亮了,一個想法閃過你的腦海;有的時候,別人講的一句話,文章的一句話,讓你連結到某些東西,你產生了創新的想法。但有沒有一定的思路可以遵循?回歸到本段的第一句話,創新是基於人。

我們要先從理解「人」的脈絡開始。

創新始於人性

成功的創新,都是配合著人的文化習慣。創新很容易,比如說你可以在餐廳推出一個珍珠奶茶炒飯,你聽到可能眉頭深鎖三回,但它確實是創新沒錯。如果在起司蛋糕上淋上珍珠,鬆軟綿密的起司蛋糕配上浸滿黑糖的珍珠,光想像放在口中療癒度就破表,這會是個成功的創新,因為台灣人們會接受。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接受?因為這符合人們生活的文化習慣,你不會覺得它是個很突兀的東西。珍奶在台灣人們心中的意義是種療癒人心的食物,其次它跟起司蛋糕的搭配確實讓口為上升一個檔次。但假如換個時空背景,我們來到歐洲,身處在各種巴洛克式的建築當中,珍珠起司蛋糕或許就不會是個成功的創新,即使味道不差,但珍珠的口感對於不習慣Q彈食物的歐洲人來說可能不會是個造成風潮的創新。

所以,想要創新,先從人的脈絡了解起,了解這些東西對於人們心中的意義是什麼?他們接受什麼,不接受什麼?

向內挖掘人們的世界觀

了解脈絡就是挖掘別人的世界觀。激勵演說家賽門西奈克曾經提出黃金圈理論,由外而內是what, how, why,人都是最內層的感性思考之後再行動。而我們要找出的,就是觸動人們內心的why,便是從人們的外在行為一步步剖析。

前面有說到,創新是從舊有的思維模式找出新的思路,有點像是,你一開始杯子的角色只是容器,但如果我說在上面加上一些圖騰怎麼樣?你會一副有道理的點點頭。也就是說,假如說你想要替公司的產品創新,那麼你必須先挖掘客戶眼中的世界,找出他們舊有的思維,嘗試把他們世界觀重新拼湊、融合,我們都知道,創意,往往都是從舊有點子中用不同角度看待而來,用電影語言來比喻,正面看起來就是一顆正常的鏡頭,但從上面往下看,會給人一種上帝視角的感覺,而由下往上看,會帶給人卑微感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回到第一段的what, how, why。假設你嘗試為健身房發展創新,你到了健身房當中進行田野調查,你從他們開始進去,裝水,找器材,開始運動,到結束的過程開始觀察,你觀察到第一件事情,他們除了運動的時間外,常常會喜歡站在鏡子前拍照(what),用手機上傳社群軟體(how),想要展現自己努力的過程(why);接著你又觀察到,大部分的人結束後會洗個澡(what),走進浴室內好好的盥洗一下(how),希望帶著乾淨的身體和衣服,結束一天的運動行程(why)。好,現在你身上已經有了些厚數據,接著你要怎麼用創新的視角去看呢?

翻轉思維的幾個角度

換位思考。從第一件事情來看,人們喜歡在健身房拍照上傳社交軟體”展現自己”,那這時候你可以思考看看”其他人是如何在社交軟體上展現自己”,舉例來說,網美會希望在一個漂亮的裝飾品前拍照打卡。所以從網美的視角來看,如果健身房有個可以打卡的東西多好,這時候說不定設置一個連續30天挑戰的看板在健身房內會達成很好的效果,這個看板會兼具社交功用,也會讓會員更常來健身房。

從空間時間來看。第二件事情,你發現了人們在運動完之後好好洗個澡,經過了解之後,發現很多人都是下班後跑來運動,所以都會希望在揮灑汗水之後,把自己的步調放慢,放鬆一下。所以從人們不趕時間的這個思維來看,你可以思考其他人不趕時間會通常會做什麼?或許在健身房旁邊設立一個類似咖啡廳休息空間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再來還有像是任由腦袋隨意連結,比如說將美術館的元素跟健身房結合,或許在健身房空間裡面擺上些美術作品會是個不錯的嘗試。

最後,我認為成功的創新=挖掘人的舊有思維(脈絡)+嘗試借鏡或融合其他領域or不受限的想像力。

所以好好的去汲取生活體驗,你會發現其實可以創新的元素源源不絕。

《精準決策》閱讀心得: 一鍵解決大腦bug的方法

承認錯誤,盲點自然少

先講結論,任何人在思考一件事情時,盲點無所不在,而且你無法避免,所以,多問自己為什麼這樣想?

假如你說的話都是錯的?我覺得,很多話都是從我覺得開始,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覺得的答案通常都會是錯的?我覺得他應該是會是個好人,我覺得應該先工作再念研究所,我覺得你當初的決定是錯的。當遭遇一件事情,我們腦中都會先迸出第一直覺的想法,但如果我們第一直覺都是對的,那我們好像也不需要深思熟慮了。
所以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常常在聽到別人意見之後,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喔對,我怎麼沒有想到這點,又或者你常常巴著自己的觀念不放。我們人看出去侷限於眼前的視野,而我們總是把眼前的事物當作是全貌,比如你看到一位隨手撿垃圾的人,你總不會
認為他是個性格偏差的人吧,這很難,但,某些時候你確實需要瞪大雙眼去看,大腦就像電腦,系統運作過程中總是會遇到某些bug。

大腦何時會出錯?

偏誤常存在於某些特定時機,運用思考來降低錯誤的機率。思考的侷限來自於有限的專注力,當專注在眼前的事情,對背後的危險常常是視而不見。直覺讓我們對事物做出快速反應,從過去萃取生活經驗確實也能在大部分的時間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決定,但在某些時候,小心直覺帶領你走向不理性的誤區。

大腦為了快速反應而產生的偏誤,捷思法。假如說,我問你這個月的生活滿意度如何?你可能會因為昨天信用卡不見而給出比較低的分數,但你也可能因為昨天跟女朋友約會而覺得過的特別美好,但實際上,生活滿意度的答案應該是要綜合出平均值才回答的出來。又或者,我問你對雙子座的印象如何,你可能會因為你身邊的雙子座朋友都很難相處而有著不好的印象,先屏除星座迷思,身邊朋友的樣本數不夠多本來就越有可能出現極端值,2顆骰子會比六顆骰子還要容易出現全部都是六的情況。再一個很直接的例子,你心情好越有可能答應別人的請求,心情不好則反之,誰不是這樣的呢?想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很累,生活需要過的這麼辛苦嗎?這時又可以討論到情緒帶來的偏誤了。

情緒帶來想要和應該的衝突。最明顯的例子,當爭執發生,情緒往往是凌駕於理性之上,好像不把對方踩在腳底不甘願,你想要的是對方跟你求饒,但仔細思考過後,這是你應該要做的嗎?當兩人針鋒相對,這對解決事情絲毫沒有幫助。又好比,你是正在減肥的人,有塊熔岩巧克力蛋糕擺在桌上,你會選擇吃掉還是忍住?通常想要吃的感覺會勝過不應該吃,但你明明知道吃了會讓自己陷入愧疚地獄。看到這裡,你已經可以理解人是多麼被當下的情緒所驅使,但情緒本身不是什麼壞事,它讓人對外在的世界作出反應,沒有了情緒的人說到底就是個機器人。

當我們知道大腦非常容易出錯了之後,我們有沒有辦法可以處理這樣的bug?書中提出了些減少思考偏誤的辦法。

一鍵修復大腦的bug

要找到bug,要先意識到自己可能有bug。假如目標是戒除插話的習慣,那麼第一步就是要刻意意識到插話這件事;你想要改變負面思考的習慣,當思考浮出時,就必須意識到負面思考本身;你想要改變拖延症的習慣,那麼就得意識到自己正在拖延。改變思考偏誤也是,當你意識到自己可能存有偏誤,你才有機會去糾正他。

為決定設立假設,假如我的決定是錯的,那麼會錯在哪裡?人往往會有過度自信的傾向,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面更是容易過度堅持,想想看自己有沒有因為堅持己見而跟別人爭論的時候?或許意識到自己可能出錯,就會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紛爭,但假設錯誤這並不代表你需要對自己的意見沒有自信,而是能夠讓你對自己的決策再多一層檢視,也就是所謂的反向思考,這個方法可以跳脫目前的思維方向,去找尋沒看到的盲點,就好像多了一個人可以幫你檢視一樣,又或者,直接去找到一個人。

徵求局外人的觀點。「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句話完美詮釋了人經常侷限在個人的觀點看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可以給出非常多的意見,發生在自己身上卻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求有相關經驗的朋友給出意見,甚至是假設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正面臨問題,你會給出什麼樣的建議。

從相似的案例中找出侷限。比如說,我們從這本書了解到理性在某些情況下需要適時的大於感性,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決定,但在類似的情況下,假如說是男女關係下,有時候訴諸感性才是最理性的方式,透過意識到類似道理卻不太一樣的案例當中,你可以用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被同個思考框架給束縛著。

任何人都不可能跳脫出直覺思考的偏誤,只能刻意去讓自己開啟思考的過程,去意識到自己的不理性。除了上面的方法,我的看法是要多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透過問為什麼,腦袋會開始去搜索有關眼前這個答案的資料,並試著去找出因果關係,這時,在這嘗試構成邏輯的過程中,偏誤就已經減少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