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思維》閱讀心得: 解決一切問題的思維模型

奶油蛋黃牛肉麵如果好吃告訴我

「當你會煮幾道菜,大家出去玩都會找你。當你會煮中式、西式,甚至還會中西合併,這個人厲害了。」

蒙格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那麼你看所有東西都會是釘子。」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學習「跨領域思考」。

舉例來說,當你想要出一款新的產品,但你只懂的做SWOT分析,你有很大的機會再進入市場後失敗,因為市場變動性太大;當你在與人溝通上面,如果你只會一種溝通技巧,那你很有可能失去經營人脈的機會,畢竟不是任何人都是用同一種溝通方式;當你只認識醬油糖米酒,那麼你可能只做得出中式的料理,因為在你腦袋中並沒有做出結合西式食材的食譜。

之前在「創意提問力」這本書提到過,提出問題是件好事,但如何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怎麼樣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廣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具備「跨領域的思考方式」,當你可以把各領域的知識交叉融合使用,你會開始認為

從《超級思維》這本書我整理出三個我認為最重要的思維模型:

「思考決策、迴避風險、實踐」

#決策思考兩大招

用5why去找到問題本質。toyota大力推崇的5why思考術和Elon Musk所說的第一線性原理思考都是來告訴我們去找到問題的本質,你才能從根本開始解決問題。舉例來說,我以推估消費者心理為示範,比如說uniqlo,為什麼大家喜歡uniqlo?因為大家喜歡平價又時尚的服飾,為什麼大家喜歡平價又時尚的服飾?因為希望在別人眼中留下好的印象,為什麼希望在別人眼中留下好印象?因為人都喜歡被認同的感覺,直到問到問題沒有意義為止,比如說如果繼續問下,為什麼人喜歡被認同?

從這邊我們可以得到問題的本質:人們都喜歡被認同的感覺,所以公司做出更多「讓人被認同」的決策,那麼我們可以估計帶來良好的收益。

問「為什麼」能減少被直覺偏誤的影響。比如說你認為剛剛替你指引路的人會是個有愛心的人嗎?我想大家不會否認,但如果問為什麼指引路的人就是個好人?你就會再進行更多一層的思考。

或者說,我們來反向思考一下。

再以服飾品牌為例,我們不以怎麼做出別人想穿的衣服為目的,而是「要怎麼做出別人不想穿的衣服」。這時你可以想到的答案可能是:難看、沒有自己風格,不符合流行趨勢等等。這麼說來,你只要自己避免這些事情就可以大大減少失敗的機率。或者說,你要怎麼讓自己的人生過的失敗?你只要讓自己避免這些性格就可以過的比一般人順利。

我認為能融會貫通這兩項技能就已經很夠用了。

當然決策不會100%正確,我們需要避免失敗的風險。

#降低風險就是提高勝率

預防決定帶來的潛在問題。任何一項決策不可能是完美的,比如說你是一位公司的老闆,你因為希望員工能持續進步,所以你要求員工要多繳一項學習報告。表面上看起來是合理的,但假如員工不想學,這會徒增員工壓力,導致工作效率遞減,這就是政策帶來的外部性。這時候可以思考如何解決這樣的外部性,比如說給予有做出繳交學習報告的員工免費的按摩卷。

但這樣或許短期有效果,長期下來或許沒辦法養成員工自主學習的文化,我們要避免短視近利。

人們往往被眼前的誘惑所影響,卻忽略長期下來的損害。以上面鼓勵員工學習的政策來看,如果是以外部獎勵為誘因去引導員工自我成長,長期下來無法讓員工養成內在自我成長的習慣,如果以驅動內在學習動機為目標去發想,比如說導入相關講座課程來改變員工的想法或許就會是個還不錯的解決辦法。

但,也有可能這項策略花費大量訓練經費,但是沒有獲得理想中的效果。回到一開始說的「沒有完美的決策」,也帶出了「分散風險的重要性」,只要避免讓你陷入無法承擔的失敗的選項,就可以去嘗試看看。

最後,我們還需要實踐計畫。

#如何有效率地的執行計畫?

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面。所謂80/20法則,就是你做的20%的努力,會達到最後80%的成果,也就是我們只要做好幾件重要的事,就可以帶來不錯的結果。 #愛森豪矩陣 是一件很好用的工具,你可以把你需要做的工作分成重要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緊急不重要,當然重要緊急的事情我們必須趕快先做完,比如說工作上的業務,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往往是我們忽略的點,比如說培養第二專長,他是你完成長期目標的關鍵。

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之後,我們要訂定「完成的樣子」

避免陷入窮忙的情況。我們往往低估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如果以時間來分配任務其實不太準確,就像我們規定員工一天要上班8小時,就算事情做完你還需要坐在位子上裝忙。但如果我們以「事情完成的樣子」為評斷標準,你可以清楚知道自己事情要做到什麼程度,而且不會陷入過度吹毛求疵的狀況,導致浪費太多的時間在沒有效率的瑣事上。

「找出重要的事情,並有效率的完成它。」依照這個準則,你的事情會往正確的方向走。

查理蒙格在南加州大學顧爾德法學院的演講提到:「對我來說,把所有學科中的重大想法搜集起來,並使之成為我日常思維的一部分,一點都不難。但是你必須一直去實踐它,你不用它,他就會消失。我無法告訴你這幫我做了什麼,但他讓我更有建設性,使我對別人更有幫助,也讓我變得很富有,你隨便想件事,它都能幫的上忙。」

在培養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我也漸漸體會這種樂趣,說不上是多厲害,大概就像你發現奶油蛋黃牛肉麵竟然可以很好吃這種感覺。

《厚數據的創新課》閱讀心得: 創新從何而來?以人為本的思考學

創新思考也有一定邏輯?

你我或許都有過類似阿基米德的經驗,洗澡洗到一半突然燈泡閃過,走路走到一半突然想到網站文案可以寫什麼,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想到的,你可能把它歸功在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究竟創新要怎麼來?

創新的定義是:推出新事物,或說是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

所以創新從哪裡來的?創新這個詞是基於人。馬克杯除了是個容器以外,它還可以做什麼?它還可以當作擺飾。一支筆除了可以寫字之外,它還可以當作收藏品。

一開始,馬克杯的定義只是一個容器,但創新的想法,讓它對於人的意義轉化成了擺飾品;筆一開始只是一隻文具,但重新定義之後,它成了尊貴的象徵。又或者我再舉例,不起眼的口罩,在疫情之下是不是成了穿搭的一環?

當然,不是隨便的創新都可以成功,比如說你推出了專門給登山族穿的鞋子,它主打耐穿,卻不透氣,那這或許就是失敗的創新,登山族需要一雙舒爽的鞋子來因應長時間的運動。所謂成功的創新,來自於人們也認同的這樣的創新。同樣的也適用在人身上,斜槓青年這個名詞是種創新,來自於大家認同對單一職業的看法。

所以重點是,創新的思路是什麼?有的時候,我們會天馬行空,某個燈泡突然亮了,一個想法閃過你的腦海;有的時候,別人講的一句話,文章的一句話,讓你連結到某些東西,你產生了創新的想法。但有沒有一定的思路可以遵循?回歸到本段的第一句話,創新是基於人。

我們要先從理解「人」的脈絡開始。

創新始於人性

成功的創新,都是配合著人的文化習慣。創新很容易,比如說你可以在餐廳推出一個珍珠奶茶炒飯,你聽到可能眉頭深鎖三回,但它確實是創新沒錯。如果在起司蛋糕上淋上珍珠,鬆軟綿密的起司蛋糕配上浸滿黑糖的珍珠,光想像放在口中療癒度就破表,這會是個成功的創新,因為台灣人們會接受。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接受?因為這符合人們生活的文化習慣,你不會覺得它是個很突兀的東西。珍奶在台灣人們心中的意義是種療癒人心的食物,其次它跟起司蛋糕的搭配確實讓口為上升一個檔次。但假如換個時空背景,我們來到歐洲,身處在各種巴洛克式的建築當中,珍珠起司蛋糕或許就不會是個成功的創新,即使味道不差,但珍珠的口感對於不習慣Q彈食物的歐洲人來說可能不會是個造成風潮的創新。

所以,想要創新,先從人的脈絡了解起,了解這些東西對於人們心中的意義是什麼?他們接受什麼,不接受什麼?

向內挖掘人們的世界觀

了解脈絡就是挖掘別人的世界觀。激勵演說家賽門西奈克曾經提出黃金圈理論,由外而內是what, how, why,人都是最內層的感性思考之後再行動。而我們要找出的,就是觸動人們內心的why,便是從人們的外在行為一步步剖析。

前面有說到,創新是從舊有的思維模式找出新的思路,有點像是,你一開始杯子的角色只是容器,但如果我說在上面加上一些圖騰怎麼樣?你會一副有道理的點點頭。也就是說,假如說你想要替公司的產品創新,那麼你必須先挖掘客戶眼中的世界,找出他們舊有的思維,嘗試把他們世界觀重新拼湊、融合,我們都知道,創意,往往都是從舊有點子中用不同角度看待而來,用電影語言來比喻,正面看起來就是一顆正常的鏡頭,但從上面往下看,會給人一種上帝視角的感覺,而由下往上看,會帶給人卑微感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回到第一段的what, how, why。假設你嘗試為健身房發展創新,你到了健身房當中進行田野調查,你從他們開始進去,裝水,找器材,開始運動,到結束的過程開始觀察,你觀察到第一件事情,他們除了運動的時間外,常常會喜歡站在鏡子前拍照(what),用手機上傳社群軟體(how),想要展現自己努力的過程(why);接著你又觀察到,大部分的人結束後會洗個澡(what),走進浴室內好好的盥洗一下(how),希望帶著乾淨的身體和衣服,結束一天的運動行程(why)。好,現在你身上已經有了些厚數據,接著你要怎麼用創新的視角去看呢?

翻轉思維的幾個角度

換位思考。從第一件事情來看,人們喜歡在健身房拍照上傳社交軟體”展現自己”,那這時候你可以思考看看”其他人是如何在社交軟體上展現自己”,舉例來說,網美會希望在一個漂亮的裝飾品前拍照打卡。所以從網美的視角來看,如果健身房有個可以打卡的東西多好,這時候說不定設置一個連續30天挑戰的看板在健身房內會達成很好的效果,這個看板會兼具社交功用,也會讓會員更常來健身房。

從空間時間來看。第二件事情,你發現了人們在運動完之後好好洗個澡,經過了解之後,發現很多人都是下班後跑來運動,所以都會希望在揮灑汗水之後,把自己的步調放慢,放鬆一下。所以從人們不趕時間的這個思維來看,你可以思考其他人不趕時間會通常會做什麼?或許在健身房旁邊設立一個類似咖啡廳休息空間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再來還有像是任由腦袋隨意連結,比如說將美術館的元素跟健身房結合,或許在健身房空間裡面擺上些美術作品會是個不錯的嘗試。

最後,我認為成功的創新=挖掘人的舊有思維(脈絡)+嘗試借鏡或融合其他領域or不受限的想像力。

所以好好的去汲取生活體驗,你會發現其實可以創新的元素源源不絕。

《精準決策》閱讀心得: 一鍵解決大腦bug的方法

承認錯誤,盲點自然少

先講結論,任何人在思考一件事情時,盲點無所不在,而且你無法避免,所以,多問自己為什麼這樣想?

假如你說的話都是錯的?我覺得,很多話都是從我覺得開始,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覺得的答案通常都會是錯的?我覺得他應該是會是個好人,我覺得應該先工作再念研究所,我覺得你當初的決定是錯的。當遭遇一件事情,我們腦中都會先迸出第一直覺的想法,但如果我們第一直覺都是對的,那我們好像也不需要深思熟慮了。
所以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常常在聽到別人意見之後,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喔對,我怎麼沒有想到這點,又或者你常常巴著自己的觀念不放。我們人看出去侷限於眼前的視野,而我們總是把眼前的事物當作是全貌,比如你看到一位隨手撿垃圾的人,你總不會
認為他是個性格偏差的人吧,這很難,但,某些時候你確實需要瞪大雙眼去看,大腦就像電腦,系統運作過程中總是會遇到某些bug。

大腦何時會出錯?

偏誤常存在於某些特定時機,運用思考來降低錯誤的機率。思考的侷限來自於有限的專注力,當專注在眼前的事情,對背後的危險常常是視而不見。直覺讓我們對事物做出快速反應,從過去萃取生活經驗確實也能在大部分的時間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決定,但在某些時候,小心直覺帶領你走向不理性的誤區。

大腦為了快速反應而產生的偏誤,捷思法。假如說,我問你這個月的生活滿意度如何?你可能會因為昨天信用卡不見而給出比較低的分數,但你也可能因為昨天跟女朋友約會而覺得過的特別美好,但實際上,生活滿意度的答案應該是要綜合出平均值才回答的出來。又或者,我問你對雙子座的印象如何,你可能會因為你身邊的雙子座朋友都很難相處而有著不好的印象,先屏除星座迷思,身邊朋友的樣本數不夠多本來就越有可能出現極端值,2顆骰子會比六顆骰子還要容易出現全部都是六的情況。再一個很直接的例子,你心情好越有可能答應別人的請求,心情不好則反之,誰不是這樣的呢?想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很累,生活需要過的這麼辛苦嗎?這時又可以討論到情緒帶來的偏誤了。

情緒帶來想要和應該的衝突。最明顯的例子,當爭執發生,情緒往往是凌駕於理性之上,好像不把對方踩在腳底不甘願,你想要的是對方跟你求饒,但仔細思考過後,這是你應該要做的嗎?當兩人針鋒相對,這對解決事情絲毫沒有幫助。又好比,你是正在減肥的人,有塊熔岩巧克力蛋糕擺在桌上,你會選擇吃掉還是忍住?通常想要吃的感覺會勝過不應該吃,但你明明知道吃了會讓自己陷入愧疚地獄。看到這裡,你已經可以理解人是多麼被當下的情緒所驅使,但情緒本身不是什麼壞事,它讓人對外在的世界作出反應,沒有了情緒的人說到底就是個機器人。

當我們知道大腦非常容易出錯了之後,我們有沒有辦法可以處理這樣的bug?書中提出了些減少思考偏誤的辦法。

一鍵修復大腦的bug

要找到bug,要先意識到自己可能有bug。假如目標是戒除插話的習慣,那麼第一步就是要刻意意識到插話這件事;你想要改變負面思考的習慣,當思考浮出時,就必須意識到負面思考本身;你想要改變拖延症的習慣,那麼就得意識到自己正在拖延。改變思考偏誤也是,當你意識到自己可能存有偏誤,你才有機會去糾正他。

為決定設立假設,假如我的決定是錯的,那麼會錯在哪裡?人往往會有過度自信的傾向,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面更是容易過度堅持,想想看自己有沒有因為堅持己見而跟別人爭論的時候?或許意識到自己可能出錯,就會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紛爭,但假設錯誤這並不代表你需要對自己的意見沒有自信,而是能夠讓你對自己的決策再多一層檢視,也就是所謂的反向思考,這個方法可以跳脫目前的思維方向,去找尋沒看到的盲點,就好像多了一個人可以幫你檢視一樣,又或者,直接去找到一個人。

徵求局外人的觀點。「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句話完美詮釋了人經常侷限在個人的觀點看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可以給出非常多的意見,發生在自己身上卻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求有相關經驗的朋友給出意見,甚至是假設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正面臨問題,你會給出什麼樣的建議。

從相似的案例中找出侷限。比如說,我們從這本書了解到理性在某些情況下需要適時的大於感性,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決定,但在類似的情況下,假如說是男女關係下,有時候訴諸感性才是最理性的方式,透過意識到類似道理卻不太一樣的案例當中,你可以用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被同個思考框架給束縛著。

任何人都不可能跳脫出直覺思考的偏誤,只能刻意去讓自己開啟思考的過程,去意識到自己的不理性。除了上面的方法,我的看法是要多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透過問為什麼,腦袋會開始去搜索有關眼前這個答案的資料,並試著去找出因果關係,這時,在這嘗試構成邏輯的過程中,偏誤就已經減少了許多。

《生命設計師》閱讀心得: 如何親手設計你想要的生活?

不要設限自己生命的可能性

生命設計師,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抱持一個懷疑的態度,生命究竟要如何設計?世界這麼地多變,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人生似乎就是在不斷地追逐當中度過。讀書時追逐著人們所謂的名校,工作時為追逐金錢而折腰,我的感覺是生命像出生時就已經被設計好,而不是設計生命,但真的是這樣嗎?這個想法已經限制了你的可能性。

每個人內心都有所謂的指標,而那樣的指標連結自你的真實想法,某些東西會吸引你,某些東西會讓你全神貫注,某些東西你就是會排斥,不過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沒有刻意去意識到這點,或許是打從一出生開始,社會的框架已經引領你走向人們為你鋪設好的路,一路從後面推著你,回頭發現自己已經偏離當初想走的方向。

不過不用擔心,這本書的主旨就是「運用設計思維,來打造更美的人生」,設計師的思維就是設計出產品原型,快速失敗,並在失敗中快速前進,在人生當中,首先我們必須先思考出我們的原型,工作觀和人生觀。

釐清人生的指標,人生觀和工作觀

花個時間寫一下吧,你的人生觀和工作觀,這兩個連貫你整個生活的觀念。先講人生觀,當你把人生拉長遠來看,對你來說,人生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陪伴家人朋友?賺錢?學習新知?人生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從小到大各種生活體驗建構出每個人獨特的人生觀。

講講我的好了

沒辦法接受想要,卻不去改變。

說真的,我一開始花了不少時間去思考我的過去未來,有幾個人生階段讓我深信人的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過去的我厭惡與人接觸,踏入新環境或是認識新朋友的環境總是讓我特別焦慮,但矛盾的是,內心又很喜歡認識新朋友的感覺,心裡羨慕著當班長的人,因為他們可以凝聚團隊向心力,與同學師長們有著比較好的人際關係,現在想起來我好像挺適合做一個業務主管。

慢慢地,我會主動去跟別人開啟對話,即使那樣的感覺在當時會讓我覺得不太自在,但很享受每個跟別人主動延續話題的時刻,前幾天也跟學校同事聊到我好像很喜歡社交之類的話,我說我喜歡阿,但我也是練出來的,背後其實也是經歷過了轉變,呼應了內心渴望跟別人產生連結的自己,我知道我想要成為那樣的人,而且嘗試之後也發現可以變成我想要的那樣,這構成我日後想做任何事情的人生觀。

再講下去會是一個很長的故事,接下來換換工作觀。

從你喜歡的事情開始,每天讓自己多做一些。

不管你正在做著什麼樣的工作,你的人生一定都有某些「好有趣」的時刻。當時一如往常的站在公車站牌等著1815的客運回家,身旁兩側的大樓因為夕陽的照射而反射出柔和的橘光,快速地按下手機快門,我獲得了一張滿意的照片,這是我人生的「好有趣」時刻,這棵攝影種子就默默地種在我的心中,只是還少了點水去灌溉。

一直到荷蘭交換的那年,某個外國朋友說:「你有沒有想過去賣你的照片,我覺得你拍得很好。」那時候是個契機點,我突然意識到,對,我喜歡拍照,但我怎麼沒有想說把它多做一點?很多人覺得當興趣就好,幹嘛這麼累,殊不知當你願意為你的興趣多做一點,那個多一點不用一定是賣錢,用它來做一點事情就好,不用完美,慢慢地,你會越來越有興趣。

我開始在旅行的途中用攝影交朋友、在沙發衝浪時主動用攝影換住宿、住airbnb時幫主人拍攝了房屋照、隨時腳步停下來紀錄感動我的瞬間,每一次的成就感,都造就了下次更多的成就感,因為你開始覺得能運用這件事情,這件你一開始有興趣的事情完成某些東西。

好,回到工作上,去尋找你在工作中讓你感到興趣或成就感的時刻,它會是你生活中的指標,去讓自己多接觸到那個時刻多一點點,下班後也可以思考,既然做那件事情我很有興趣,那我能多做些什麼?漸漸地,生活會邁向你喜歡的樣子。

想到這裡,你可以對照看看你的人生觀和工作觀有沒有衝突,比如說人生觀是把家人朋友放在前面,但工作觀卻是讓自己陷入沒達到目的不放棄的態度,或許是好事,但自己要去思考如何權衡。如果兩個觀念是相輔相成的,就像我的

「我會為我喜歡的事情,每天多做一點點,因為我是個想要就會去改變的人。」

那麼你的人生就會有個標竿,當你遇到了問題,你會知道自己是正在往想要的方向前進。

所以,花點時間想一下自己,反思一下,相信我,多了解一點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致富心態》閱讀心得: 三種讓你變富有的心態

心態上的致富才是真的致富

現在有月薪50萬的工作,和一個月薪100萬的工作,你選擇哪個?假如說50萬可以過的跟100萬一樣開心,你選擇哪個?

錢可以帶來快樂沒錯,但的確,這個快樂也稍縱即逝。你真的知道你在追求什麼嗎?很多人認為要通往有錢之路,就是自己要出來創業,拒絕拿一輩子死薪水;投資股票,讓自己能持續擁有被動收入,這些都對,確實都是其中的方法,但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想變的有錢?因為我只要多了那些錢,我就可以拿來娛樂、有更高品質的生活,或是因為我們想要更多錢來消費?因為我們想要被羨慕?這是種優越感,追求更多沒有不好,它是本性,但它可能沒有止境的一天,我們需要從心態層面出發

想富有,先學會滿足

什麼東西對你來說會真正滿足,你到底想追求什麼?人人都想要更好、更多,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常常是透過花費金錢來得到快樂的人,那你可能要注意一下,真正會讓你富有的不是某個投資組合公式,而是你秉持的心態,回到開頭說的,50萬跟100萬真的差很多嗎?數值上是,可以消費的東西也差很多,但最終追求的都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吃鮑魚龍蝦,或是吃滷肉飯切小菜最後也是吃飽,這點我想兩者差異不大,關鍵在於你的心態。

所以我們就拋棄所有慾望就好了啊?理性來說是,但這不合理,人不可能不追逐任何慾望,就連追求平靜也是一種慾望。

所以重點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在追求什麼?

了解你現階段在追求什麼?我想追求的是安安穩穩的生活,穩定的薪水,假日可以跟家人朋友好好吃頓飯,心裡就感到很滿足,那你何必去做高風險的投資呢?突然的波動都會讓你焦慮的睡不著覺。但如果你的滿足感來自是不斷挑戰、得到更多,那麼當有點機會時,當別人不敢抓住那個機會,何不勇敢上前一點?

當你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你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剩下的只剩下穩穩的往那個方向走。

穩定帶來復利

穩定性能才能帶來規律的成長。舉個例子來說,當你能夠有穩定的薪水,你是不是才有時間追逐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當你能夠穩定的把一件事情做好,你是不是才有辦法達到更大的目標。這跟我前一張提到財富自由的公式不謀而合,你只要有穩定的生活條件,加上願意成長的思維,那麼你只需要時間來帶出複利的效果。

要怎麼達到穩定性?

我們要預留犯錯空間,也就是要避免能夠摧毀你的結果。簡單來說,「穩」,代表著控制、安定,在妳的控制範圍裡面,做能負荷的事情,書中提到一個很好的說法,以能不能讓你「安穩的睡覺」當基準。以投資來說,你手頭上有100萬,你會全部投資下去買股票,還是撥部分的錢出來?高風險當然就伴隨著高報酬,但一但意外發生,手頭上的資金全部蒸發,你的生活會陷入瓶頸,這時你所有的投資都必須停止,也意味著不會繼續複利下去。那麼如果你一開始就是穩穩的呢?你留下70%的資金做穩定的投資,30%你可以拿去做風險較高的投資,即使失利,你也有很高的抗打擊能力。只要你願意,你將可以持續地穩定複利下去,剩下的是耐心。

真正的致富心態就是

對現狀感到滿足,找到自己在追求什麼,並讓自己穩穩地往那個方向。

向下挖掘事物的本質,學習馬斯克的第一線性原理思考

「齁!好煩想不到答案。」

「你試看看這樣解決。」

「欸真的欸!答案出來了!」

這樣子的對話應該不免會出現在過去的學校生活當中,對某個題目絞盡腦汁就是無法找到正確答案。長大以後更是這樣,工作上的問題、個人選擇問題、人際上的問題、愛情的問題,當問題陷入了死胡同,解決不了的問題總是讓人苦惱,但人就是因為會思考才會出現「問題」,他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我們不能具體化這是什麼,但確實是有方法讓我們能夠幫助我們一步一步解開問題的寶箱,這些解開寶箱的鑰匙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型」,當然每個領域有自己不同的解決辦法,不過今天跟大家討論的是其中一個,第一線性原理思考。

第一線性原理的思考方式

找到事物本質,從根本解決問題。公司最近營業額下降,大家緊急招開一場會議希望能趕緊替公司止血,小馬率先提出了問題,之前位居銷售排行第一名的零食突然銷售量急劇下滑,為什麼會這樣?小華說可能是因為最近食品安全風波導致消費者不敢購買,那為什麼消費者不敢購買呢?因為他們怕吃到對人體有害的添加物,那為什麼他們會害怕買到有害的添加物呢?因為商品常常標示不明,講到這裡或許就已經得到答案了,把第一名的零食做好正確的營養標示或許就可以挽回下滑的銷售量,這就是最有名的5why思考術。當組織問題發生事情,會要求員工不斷的去追問問題發生的原因來從根本解決問題,以確保未來能斷絕問題發生的根源。

馬斯克就是透過這樣的方法,找到製造火箭的最原始材料,以最低成本購買並打造出可以飛上外太空的火箭。

回到日常生活當中,你可以運用這招來對付任何事情。為什麼我今天起床精神又不太好,因為我昨天又滑手機滑到太晚,為什麼我會滑到這麼晚,因為我無聊就想拿起手機看看,為什麼會拿起手機,因為他就在你旁邊,所以睡覺時候把手機移除你的房間說不定會是個好辦法。

所以呢!下次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急著灰心喪志,試著運用第一線性原理思考,去找到問題的根本解決辦法!

《哈佛的創意美學》閱讀心得: 創意和熱情怎麼來?找到你單純的快樂

「我沒有什麼想法怎麼辦?」

「你覺得怎麼辦?」

「我不知道。」

這是大多數學生會有的反應,當被問到有什麼想法的時候,很多人會回答說我不知道,但你有發現嗎?你不是沒想法,而是你怕提出一個爛點子。

作者說到:「我每天都會蹦出一百個想法,但大多數都十分平庸,可能只有少數幾個稱得上好點子,我不會一一去分說哪個設計好點子跟壞點子,甚至不知道怎麼分,但是我會願意去傾聽自己的想法,分享給願意彼此分享想法的人。」

這是創意的開始,當點子進到腦袋裡,你做的不是扼殺,而是細細品嚐。

先回想一下,小時候,你看到什麼東西會讓你充滿好奇心?在地上緩慢爬行的蝸牛?成功把樂高組起來的成就感?又或者一道數學題目讓你願意花好久時間在嘗試解題?記住這個感覺,這些可能都是你與生俱來的熱情來源。

想到了嗎?你的創意就從這邊出發。

熱情點燃你的創意系統

找到你童年時的天真與熱情。天真在這個社會上往往拿來當作負面的形容詞,代表說妳不夠社會化,背後其實就是在告訴你這世界其實沒有這麼簡單,但是嗎?是不是大人把這個世界想的太複雜,假如說小孩跟媽媽說我以後想當廚師,煮菜給心愛的家人吃,我想大多數的人會說你好天真好可愛,但長大後你就會知道了。

當然這邊講的天真不是說你應該就變得魯莽無知,是因為天真而感受到這樣單純的美好,想要將這樣的美好分享給其他人,而找到你的熱情所在。

西班牙廚神阿德里亞在前往法國進行受訓的時候,因緣際會受到法國名廚馬克西姆的啟發:「創意,就是絕對不複製」

他突然意識到他自己以來都是學習別人的食譜,而開始思索如何重新回歸她對於自己小時候對於家鄉泰隆尼亞美食的體驗,把原本法國高級料理的食譜都丟掉,嘗試以家鄉食材為基底,重新結合法式料理,秉著那股想要將「家鄉味帶給全世界」的熱情,成功打造自己的米其林帝國。

我們可以看到熱情常常就來自生命中一股單純的美好,你或許在品嚐某瓶美酒之後,開始鑽研如何釀造葡萄酒;或許你在某個露營的美好體驗之後,想要開始讓更多人體驗這樣子的快樂,這就是創意的開始。

這是讓你進入創造者循環的原動力。

創造者美學

熱情點燃之後將引發你不斷的創造。創造者循環是個構思、實驗、展示的過程,前面阿德里亞的故事,他構思著如何將家鄉菜結合法式料理,接著他必須進入實驗階段,將他的概念嘗試展示給大眾出來,展示出來後不是個結束,而會開始大家的公共對話,在激盪中產生出新想法,接著再進行下一輪的創造者循環。

這當中你需要做到的是「你知道這個東西很美好,但要如何用大家可以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我喜歡喝珍珠奶茶,那麼怎麼樣包裝珍珠奶茶才能讓大家愛上它?這就倚賴著你的創造者美學,透過每次的創造者循環,你思考如何讓大家用另一種角度看待這個產品,最終找到與大家產生共同頻率的那種方式。

當然這個過程不會很容易,你需要不斷記得那股簡單美好的感覺,在熱情消退時不斷的提醒著你,這是你的執著。

這份執著更需要有很多人共同推動。

每個人都是創作者的世界

如何將創新的力量發揮得更強大?將一群擁有同樣興趣的人聚在一起。Facebook、Youtube又或者是Blog,你的一則貼文、一支影片又或者一篇文章,都可能對世界的某個人產生影響力,透過網路向大家表達自己的美學體驗,這股能量是好的,因為更多的創新可以讓全世界看到,這也造就很多的創造力社群。

書中就有舉例「美食靜修」的這個活動,將一群廚師、美食家、美食作者聚在一起,設定一個主題,共同訂定一個規則,為食物而創造。

其實這就像是個樂團,大家懷抱著對音樂的熱愛而組在一起,或許大家喜歡的曲風不盡相同,但他們願意為了一個目標而共同創造,這當中透過想法不斷的激盪,不斷的反覆修正,他們可以創造出偉大的音樂。

「我們很少去單純討論創新的單純快樂。」書中最後講到了這句話

我們知道只靠這樣的單純快樂是不切實際的,甚至很可能導致失敗,但沒有懷抱這樣希望的人,你又如何對你的生活產生熱情呢?

《貧窮的本質》閱讀心得: 窮人心態vs富人心態

「我們跟窮人的差別,就只差在生在比較富裕的家庭罷了。」

窮人和富人到底差在哪裡?是哪些原因造就世界上的貧富差距?還是說,會貧會富在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好了?

財富自由這名詞最近很火紅

定義是:能在不付出任何勞力的情況下得到能夠支付或超過你日常開支的金錢

我的想法是不應該是以財富自由為目標,而是應該思考,如何讓現有的資產再滾出更多的資產,這不就是資本主義的定義嗎?

先講我的結論:我認為要達到財富自由=生活條件的上升(穩定性)+思維的提升,會呈現一個正向循環。

這本書並沒有說照著這些方法第三世界的人就可以脫貧,而是對貧窮問題提出了些改善看法,但實際上還牽扯到整個國家的教育、政治、文化等等,這些與生俱來的問題,原因互相牽動,要脫貧,真的沒有這麼容易。

所以這篇我就就針對書中窮人的思維來做分析,因為其實我們沒什麼兩樣。

我們都追求的生活條件

當滿足你的基本需求,你才有時間思考賺錢。思考一下,每天努力工作的我們,每次都在抱怨工作鳥事的我們,最後其實都是在追求穩定的生活品質?每天睡得好,吃的好,穿得暖,這些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你不需要擔心下一餐食物從哪裡來,不需要擔心活在充滿疾病的世界裡。

想像在那樣的貧窮世界,擔心工作能不能養活全家人、 身旁家人染上痼疾非常頻繁,在那樣的世界裡,你還有多餘的精力去思考如何讓生活變得更好嗎?當生活已經被擔憂、恐懼給侵蝕,這樣會導致一種被生活支配的無力感,產生自己無法脫離現狀的思維,這是個負向循環。

舉個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情境,當你的家裡是富二代,別人花時間為了找到一份工作,並整天為工作努力付諸勞力,回到家早已沒有其他心力思考其他事情。但身為富二代的你,不需要付出任何心力,家裡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那麼你可以將這樣的優勢更投資在自己身上,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而相信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大部分應該都具備基本的生活水準,但不管我們的生活條件如何,我們還需要在思維模式上的提升。

思維的正向循環

窮人傾向短期滿足,富人傾向長期目標思考。想像一下,假設你的工作業績不錯,這個月底,你額外多出了幾千塊,你會犒賞自己,多做些讓自己享受的活動,還是把他存起來,或者選擇繼續投資其他東西?

研究顯示,當人們有多餘的錢,他們不會只是為了吃飽而消費,而會為了品嚐更好吃的食物而花更多錢,你會願意花點錢來吃更好的餐廳、跟朋友去個高級酒吧享受裝潢的氛圍,我們需要更多生理享受來緩解枯燥的生活,又或者是說,我們低估了「忍受現在誘惑」帶來的好處。但如果,我們能犧牲一下短期的愉快,將這些錢投資在自己或資產上,或許購買能讓自己提升的課程,在你獲得某些知識後,能再幫助你學習更多的知識。又或是你對未來目標的某些資產投資,運用這些資產,再賺取更多的資金,長期來看,能帶來更大複利效應。

這段的重點不是叫你不要享受,而是記得「對未來多些投資」。

然而,這樣做不能保證你能走入正向循環,還要你相信這麼做。

窮人之所以會窮,是因為他們相信無法脫離。這邊不是說世界上的貧窮人口都沒有想改變的思維,而確實是「貧窮限制了想像力」,當生活被壓的喘不過氣,你很難想像自己,甚至是相信自己能夠脫離現在的處境,這是世界的悲哀。

但我們呢?大部份的我們生活都還有餘裕,卻少了些「成長型思維」,我不認為我可以學好一項新技能,那麼就真的學不會,我不相信我能脫離死薪水的狀態,那你就不會主動尋找機會,而這樣的思維就會帶來停滯,而我們與貧窮國家的差別,就只是差在我們生在比較好的先天條件而已。

所以回到一開始我說的,達到財富自由=生活條件的上升(穩定性)+思維的提升。

當你有穩定的生活條件,你才有餘裕去思考提升自己,思考脫離現在的狀況;而當你有為長期犧牲短期的思維,長期下來,他能帶領你提升你的生活條件。兩個必須同時存在,並互相影響,剩下的,就只剩下你的耐心和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