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閱讀心得: 重設你的富人潛意識

photo ny @unsplash

你可以思考一下你起床之後第一個想法是什麼?很累,很不想上班?還是充滿幹勁的開啟一天?又或者是很不想起床,但想到晚上要跟朋友聚餐就又有動力了,這些都是我們的想法,你不會意識這些想法,因為這是已經深植在你內心的潛意識,你自然而然就會這麼想,這些自動導航的想法就是你的習慣,而你的習慣造就了每個人的結果。所以大家可以花點時間,思考一下自己腦袋中的潛意識是什麼?你對自己的看法是什麼?你遇到問題的看法是什麼?更重要的是,你對金錢的看法是什麼?這本書作者並沒有告訴我們太多賺錢的方法,而是告訴我們:「你想要成為富人,你必須要先換個富人的腦袋」,所有的事情永遠都是從內在開始,再來去影響外在,說簡單一點,其實就是吸引力法則,你想什麼,自然會吸引到什麼。作者說,有可能我今天講的都是錯的,但你可以去試看看,現在會看到這本書的各位想必都還不是財富自由的人,也就是我們都還保留著「窮人的腦袋」(笑),所以做好改變你潛意識的準備,讓我們植入富人的意識進入我們的腦袋裡。

#重新設定潛意識

覺察,理解,劃清界線,改變。你現在的所有想法,都是從你過去的人生經驗而來,當家庭從小告訴你要儲蓄、節儉,投資是件風險很高的事情,那麼你很有可能成為一個風險趨避者;就跟你小時候假如有被否定的經驗,否定自己的意識很有可能讓你成為一個沒有自信的人,那麼我們應該要怎麼改變它?

先察覺到自己潛意識的存在。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習慣性的去逃避,這時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逃避的存在取決於你能不能改變它,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改變潛意識,我們不能任由它開啟自動導航模式。再來我們必須去理解它,這個想法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家庭帶給我的影響?是不是同儕加諸在我身上的想法?這麼一來你會了解到這不是你自己想要產生的想法,而是別人告訴你的觀念,所以我們必須劃清界線,告訴自己我想要的樣子,最後改變。

當然,這是一個很不舒服的過程,因為潛意識就是你的習慣,改變習慣往往不是簡單的,你需要透過不斷的意識到,並且驗證改變對你的人生是有好處的,就跟「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所講的一樣,想要成為富人,你要先把自己當成是富人,那麼富人的腦袋究竟裝了什麼?

#要行動而不是空洞

窮人看的是困難,富人看的是機會。說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一杯半滿的水,有人可以看作只剩一半,有人可以看作是還有一半;遇到工作上的困難,有人會抱怨,有人則會把他認為是學習的機會,這就是潛意識在影響你的想法,講到這裡可能已經有點變成是心靈雞湯,但很大的不同是,心靈雞湯看完只會讓你覺得有共鳴,富人的思維則是強調行動的重要性,比起想要,富人更想要主動去做到,但做到的過程一定會遇到阻礙,這時就是把「積極心態」植入潛意識的時候到了。

窮人對自己沒有信心,富人永遠相信自己有價值。書中點出一個很多人犯的心態是,我不推銷,我等別人來找我購買,很大的一個理由他不相信自己的東西夠好,如果你真的無法相信自己的價值,那麼你要去換一個產品來賣,否則請相信自己的價值。

積極行動讓我們把空想轉換成現實,「有時候人生不是沒有選擇,而是我們不願意去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即使當我們做了一個決定之後,我們也可以思考,是不次還可以做更多?

#不妥協於任何一種選擇

富人一定要有野心。當你認為這樣做已經夠了,富人會思考,怎樣做才可以幫助到更多人?就好比你想要開一間咖啡廳,你希望當一家在地的咖啡廳,還是你會想要跟星巴克路易莎一樣,拓展到全世界?有錢人會選擇後者,這時候你是站在更寬廣的角度在看一件事情,又或者,當你在抉擇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可以想,為什麼我不兩個都要?比如說客戶問你說,如果你不降價,那麼可能就不會跟你做這筆生意,但你是不是可以思考說,我要怎麼做,才可以既不降價,又可以維持客戶關係?這就有賴於你去了解對方想要的是什麼東西?

當我們可以做更多,我們為什麼要去屈就於不是那麼好的選擇?也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想得不夠多,當你適當的運用這樣的富人思考,你有辦法做到更多事情。

「你的內在世界,影響你的外在世界。」你心情好,看到的 世界都是美妙的;你如果相信人性本善,那麼你不會對人有太多的敵意;這本書要告訴你的,其實也就是「富人只是一種結果」,當你能夠用正向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命,並實際去行動,你終究會得到你想要的。

《富爸爸,窮爸爸》閱讀心得: 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它工作

《富爸爸,窮爸爸》閱讀心得: 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它工作

《富爸爸,窮爸爸》裡面重點告訴了我們:「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在看這本書以前,我對於金錢其實是抱持著很膚淺的態度,覺得人生不應該為了追求金錢而做某些事情,確實,人生絕對不會只有追著錢跑,但反觀自己,每天卻是為了金錢在花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必須很清楚的知道一點,現在是活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下,更聰明的做法會不會是,先了解這世界金錢運作的方式,有時候,原來貪婪一點不錯。

像個富人一樣思考

讓情緒引導你思考,而不是思考時帶著情緒。在剛閱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關閉了手機的電子書的螢幕,靜靜的思考了很久,其實他要告訴我們的是,我們都會有情緒,會難過、會恐懼、會害怕,但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就在這裡,富人在面對情緒的時候,他在思考的是,這個情緒告訴了我什麼?**怎樣做我才能達到我想要的?**我要怎麼運用這個情緒,讓我做出對自己更有利的事情。相反地,大多數的人,遇到問題則會被情緒所影響判斷,負面情緒主宰了他們的思考,而且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在於,**你給出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對於世界是抱持著積極態度,那麼世界確實會給予積極的回應,如果你是抱持的消極的態度,那麼你又怎麼指望世界會給正向的回應呢?態度也好,人際關係也好,金錢也是,這個世界是個錢滾錢的遊戲。

有風險才有可能有報酬

你看過沒損失的窮人,但你不會看過沒損失的富人。書中在開頭就給了我們他對資產和負債的定義,資產是「能為你創造收入」的東西,好比說股票收入、租金收入,而負債則是「為你增加支出」的東西,例如娛樂費、日常生活支出,而我們要做的是積極增加資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投資,你的支出應該是要讓創造的現金流去支付,而不是付出勞力,領取收入去支付,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而工作,但套一句廣告說的「投資一定有風險」,但富人所做的,不過就是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

獲利藏在風險後面。富人追求的不是生活上的穩定,不是他們討厭穩定,而是他們願意為更大的獲利,承擔更多的風險,簡單講創業件事情,失敗的風險很高,但如果成功了,他能為你帶來巨大的利益。但可不是叫你毫無顧慮的往前衝,我們都承擔不了有可能壓垮你的風險,為什麼富人都敢於冒險,除了心態之外,他們都通常都會有個穩定的基業,以這本書來說,富爸爸在投資房地產有穩定的收益,這讓他更放心能去做其他的投資,以我們來說,擁有一份正職的穩定收入就是很好的基業,靠著累積穩定的收入,再將他加入更多的投資應用,但你還需要一些投資的智慧。

整合機會

厲害的投資人會整合機會,撮合一筆交易。書中提到,厲害的投資人,會尋找到市場忽視的機會。機會的定義是,關鍵、要害的意思,市場存在著供需,而一筆交易就是當你能找到供需雙方在意的要素。比如說,有人想要賣掉你的車子,有人會想要買二手車,當其中賣方急著想要脫手,買方找到便宜的價格,那麼這就是一個整合的好機會,當然這其中銷售手法也非常重要:作者提到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故事,在某堂銷售課上,老師問學生說,這裡有誰認為自己可以做的比麥當勞的漢堡好吃,大概超過90%的人都舉了手,那為什麼你沒有麥當勞有錢呢?因為你不懂的怎麼銷售。

錢可以是萬惡的根源,但也可以不是,取決於你怎麼看待它。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

「接受自己對錢的慾望,但是讓它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它而工作」。

《投資金律》閱讀心得: 股票菜雞必先要有的投資觀念

photo by unsplash

股市就像一個預測身旁同學未來發展的競賽,壓對了,跟他搞好關係,你在未來可能就會擁有巨大的收益,但押錯了,他可能以後還會跑過來跟你借錢。

我一直以來對於股市保持的態度一直是保留的,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它就是一個不確定性極高的市場,前人幫你證實他沒有所謂的規律可言,如果花一堆時間在研究它,那我豈不是浪費太多時間在上面?畢竟他就是由人性組成的地方,你永遠都無法猜透一個人到底在想什麼。

但我在想的是,這麼多人在金融市場來來去去,甚至可以說這個社會就是由金融資產一手建立起來,你不理解他,你就不知道社會是怎麼運作的,就算不喜歡,我也至少要去理解他的邏輯是什麼?當一個人對某個東西一無所知的時候,這才是最可怕的,這表示你有可能任人宰割。這邊就來分享一下我從「投資金律」當中得到一些觀念。

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

書中提到投資就兩個目標,要嘛是盡可能擴大致富機會(風險高),要嘛就是降低失去錢的機會(風險低),我們人就是在無止盡的慾望和減少損失當中拉扯。就好比你現在正在猶豫應該要自己出來創業,還是領穩穩的薪水,創業成功好像可以大賺一波,但失敗太恐怖,穩穩領薪水好像也不錯,股票市場就是這樣。

爛公司通常是好股,好公司通常是爛股。這觀念很好理解,當股價越低點的時候,你買進,那麼他上漲的空間就很大,但如果是已經是大家都看好的公司,那麼股價就一定在高點,這時候進去賺的利潤也相對的少。但有沒有辦法找到低風險高報酬的規律?事實證明,股市是無法預測的,但長期來看(20年以上),有一種股票的投資組合績效會是最好的,那就是指數股票型基金,最常見的就是美國的標準普爾五百指數,也是大家常聽到的ETF,透過把股票均勻分散在各個大公司身上,用以打平各家公司漲跌的風險,比起投資其他某特定領域的股票,長期來看,這幾乎可以保證擁有不錯的投資報酬率。

這其實讓我想到專才還是通才的問題,如果你是一位專才,通常風險會比較大,因為一但那個行業開始沒落,那麼你就會失去工作,但跟上時代的趨勢已經足夠讓你賺足一筆資金;但如果你成為一位通才,那麼一個工作消失,你還具備其他的技能,長期發展通才的結果是相對具有優勢的,但你需要花更久的時間來培養各個技能以達到能夠產生收益的地步。但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絕對的通才還是專才,比例因人而異。

書裡面有提到一句話:「獲利的關鍵是:不要太在意各類資產在逐年的表現,你要看的是長期投資績效,而且長期來看,市場會獲得均衡。」

股市看起來起起伏伏,到最終都會到達均衡的狀態,也就是你投入的成本和報酬會打平,所以長期來看,你幾乎根本是不會虧到錢的,但誰投入股市是想為了打平?重點是我們要如何規劃投資組合?

決定你的投資組合

書中提到的方式有幾個:

  1. 風險承受能力決定你的組合。資產只有分為高風險高報酬和低風險低報酬資產,所以你的承擔風險能力,也就是你的心臟大不大顆,決定了你的投資組合應該是怎樣,而獲利表現就取決於你如何配置。如果你是比較愛好風險的,那麼你當然可以增加風險性投資(比如說小型和價值股票),那如果你是厭惡風險的,你最好多一些保守的投資,包含債券,以及前面說到指數股票型基金。但整體而言,你應該持有大型的資本股的狀況中,在成長型和價值型股票作出平衡,就像我一開始預測同學未來發展的競賽當中,你應該要先把大部分壓在那些成績和各方面表現好的同學,其他均勻分配在你認為有潛力的人身上。
  2. 找出全球性的股票組合。指數股票型基金長期下來獲利最好,是因為平均分攤了市場風險,道理一樣,如果你能把風險再平均分攤到國外投資,那麼會獲得更好的報酬率,但請記得,這都是以長期(20年)以上來看。但你必須承擔的風險是,國外的投資狀況會跟國內不一樣,還有國外交易費的問題。
  3. 了解各項產業類股。基本上你投資的股票大部分都會是科技、汽車、銀行以及航空的相關類股,而投資特定產業的風險就是,一但那個產業遇上了危機,很可能一瞬間化為烏有。

其實我認為股票市場就是在考驗我們做選擇的能力,我們都想知道,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利益最大化?其實這就跟每個人的個性一樣,個性愛好冒險的人,他可能會想要有挑戰性的工作,一個比較保守的人,可能會選擇比較穩定的工作,所以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個性去做好選擇。但更重要的觀念就是前面提到的,不要太在意各類資產在逐年的表現,你要看的是長期投資績效,不要因為短期遇到的事情就過度驚慌或是被利益沖昏了頭,長期下來,穩定地投資才是績效的關鍵。

《人性的弱點》閱讀心得: 培養人際關係的法則

photo by @unsplash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所有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係的煩惱。我常常在想,人際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從小到大,有些人身邊不乏朋友的圍繞,有些人總是獨來獨往,有些人朋友沒有很多,卻很自在的做自己,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寫照,每個人都有自己最佳的相處的之道。不可否認地是,我們都希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誰不希望能做自己同時又能得到每個人的愛戴和認同,誰不希望能夠任情緒發洩完,我卻依然擁有我想要的。

我想,我們都擁有這些權利,但誰也都不想要被這樣對待。如果能明白這點,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不遠了,想要被如何看待,就要先這樣看待他人。

也許有些人自認為人際關係已經不錯,那麼,我想這本書可以帶給你的是,如何跟不喜歡的人處的更好。

友善是人際的基石。

想要別人對你好,你要先對別人好。所謂友善,包含對微笑待人、鼓勵、讚美、顧及對方顏面,委婉的方式告訴對方問題。當有人對你微笑,你身體會有一股暖暖的感覺,所以你也會微笑以對;當有人對你讚美、鼓勵,你會感覺到力量,所以更有動力去做一件事情;當有人善意的提醒你錯誤,你會很感謝他願意跟你講,而不是直接給你難堪,這些都是我們想要被對待的方式。

書中裡面提到了這句話:「記住,無論這個人如何錯得離譜,他自己也絕不會這麼認為。所以不應指責別人,那是傻子才幹的事情。凡聰明的人、寬大的人、優異的人,都會有足夠耐心,認真去瞭解別人」

確實,我們在錯的情況下往往就是不知道自己是錯的。即使你是對的,當眾給對方羞辱了一番,他也不會為你贏的任何友誼。

但我想很多人是,你對別人不會壞,但也沒有主動的去對別人好。我們常常會覺得說做自己就好,所以常常會產生不顧他人想法的念頭,或許你會比較快樂,但實際上卻會讓你失去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機會,首先,我們要先學會如何滿足他人的慾望。

給予人際上的認同感

讓別人多談論自己。人們對人際的慾望來自於認同感,每個人都會希望多談論自己,談談自己的生活,談談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當別人給予正向回饋,這是一種極大的滿足感,這就是為什麼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有位朋友的傾聽能讓你感覺舒服很多。

但有多少人能夠在一個談話當中好好的放下自己,只專注在對方講話呢?

這個技能其實不好做到,你應該會常常看到有些人在一段談話當中,常常把話題圍繞在自己身上,其實這樣會讓人感受到不被尊重的感覺,你也可以看到在權力階級的場合當中,在上位的人常常居於主導對話的角色。同樣的東西適用在你在跟你的客戶談事情、與情人來往、跟小孩子對話,當你願意去談論別人有興趣的東西,對方會對你產生更多的好感。

要能作爲一位好的傾聽者,就是能保持著謙虛的態度,而且具備著換位思考的能力, 思考著:「對方想要的是什麼?」,比起直接情緒上的衝突,當你能夠去理解對方背後的原因,你能夠找出更讓雙方都受益的方法。

但如果你最後是希望能夠說服對方的,我們還要再運用一些心理學技巧。

讓他自己做出決定

讓對方成為發想者。同一個道理,自己去理解總是比別人告訴你來的深刻,我們都不喜歡被強迫塞入新的想法,即使那個想法是對你有幫助的。就像為什麼別人苦口婆心總是會聽不進去?因為我們都討厭被受到限制的感覺,所以要想說服人,我們該學著讓對方感受到自主權。

比如說,當小孩要選科系的時候,因為其他人或是父母的想法而選擇了某個科系,如果讀了不喜歡,那麼小孩很可能會覺得因為被受到控制而讀的不開心。但如果一開始是自己選擇的,即使讀了之後不喜歡,他也會認為是自己選擇的而耐心的把它讀完。

不需要告訴別人做什麼,而是讓他自己去感受。好比銷售人員在推銷產品,給予消費者選擇空間會比主動推銷來的讓別人想接受。好比在決定要不要追蹤一個粉絲團,自己追蹤一定比請別人追蹤還來的有忠誠度,身為嘗試說服別人的人,最好的方式就只要是告訴對方好處在哪裡就可以了。

哈佛商學院院長華勒斯.多納姆(Wallace Donham)說過:「進行會談前,我寧願在對方公司樓下的走道多繞兩個小時,而不是腦袋空空走入辦公室,完全不知道自己要說什麼,也不試著評估對方的動機和興趣,猜想他可能的回應方式。」

最後,想要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要先那樣對待別人。你希望別人理解你,你就要先去了解別人。

《OKR做最重要的事》閱讀心得: Google都在用的團隊管理方法 你的目標是什麼?

你的計畫是什麼?

如果連設定目標都懶的話,那永遠可能都只能維持現狀,因為你連想要自己變成怎樣都不知道。

先思考一下,你覺得你的人生有目標嗎?目標是幹什麼用的?你可能有想過,我想要變成很有錢,我想要變的很有內涵,我想要環遊世界,人因夢想而偉大,你有個方向你才知道要往哪裡走。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你在一個沙漠中行走,你不知道自己在哪,你只能不斷地一直走,然後你又累又渴,你會不會走一走就放棄求生意志了?但,現在如果遠方出現了個招牌,他寫了「終點」兩個字,你眼睛為之一亮,為生存重新燃起一線生機,先不管是不是真的終點,還是海市蜃樓,你有了去一探究竟的衝動。即使到了之後發現不是,但這時眼前又突然出現「這真的是終點」的牌子,想要活下去的慾望,又讓你邁出往前的那一步。這就像人生一樣,在到達目標之前,你會非常渴望趕快得到,所以你會快馬加鞭,到某個目標之後,如果你不再設立下一個目標,那麼你可能又會喪失求生意志,又開始漫無目的的亂走,講到這裡,你應該可以知道目標的重要性了。

#為了達成O,我要做到KR

OKR工作法,代表的是你的目標Objective,它可以比較抽象,就像我想要變有錢這麼抽象;KR就是你的關鍵指標Key Result,他就像監督者一樣,確保你在做的事情能達成你的目標。他可以用在任何你想完成的事情上。就像訂定一個減肥計劃一樣,你的目標是變瘦,然後你的關鍵指標是在2個月內體重降5公斤,接下來就倚賴著這個計畫,設定你的月目標、日目標。重點來了,目標的設定有個重要的點,就是你的目標要專注在要務,不要花費太多時間在不夠重要的事情上,就好像你要當一位籃球選手,你會先把時間花在訓練球技上,還是先把時間花在鍛鍊肌肉,都很重要,但球技略勝一籌。又好比你要自己經營自媒體,你要先把時間花在提升內容品質質量,還是先花時間在曝光上面,都很重要,但你要先把自己的產品品質提升。當然,我們可能在追求目標的過程,迷失了方向,我們還需要回饋。

#經由回饋才會發現,其實自己滿目瘡痍

在努力達成目標的過程當中,我們會因為太專注於當下,或許偏離了目標而沒有自知。書中提到與OKR相輔相成的CFR,communication, feedback, recognition,其中最重要的就是feedback。一個禮拜過去,你沒什麼感覺,有些目標有達成,有些沒有;跟別人產生了些爭執,但好像沒什麼大礙;設立了減肥目標,但禮拜三不小心偷吃了巧克力蛋糕,沒關係,偶爾要讓自己放鬆一下。這些都沒關係,因為我們不是聖人,比較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這些事情,找到我們可以進步的空間,或許是意識到自己花太多時間在娛樂上、人際來往上能多替他人著想一點、不要受不了又去買零食。

《挺身而進》裡面說道,回饋是以觀察和經歷為基礎的意見,了解自己給別人留下什麼印象,藉由這樣我們才有辦法找到自己的盲點,並持續進步。

OKR就像是自己的初衷,隨時提醒著自己去完成目標,而且在追逐的過程中是興奮的,就好像每個禮拜一我們都在追求禮拜六的來到,但等禮拜六真的到的時候,開心程度似乎沒有這麼高,就著又繼續下一個循環,那我想人生就是這樣子,不斷在目標當中追逐,有時迷惘沒關係,停下來,休息一下,再繼續追求下一個目標。

《最多東大生、京大生讀過的一本書:思考整理學》閱讀心得: 如何為大腦進行大清掃?

photo by @unsplash

書的理論從何而來?你有想過一個作者是如何產生他的知識網,然後創造屬於他自己的學問嗎?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也有自己的一套學問:比如說,友人來台南玩,你可能會說一定要吃鱔魚意麵、浮水魚羹,然後你可能會再區分成某區的必吃美食,為什麼你會這樣說?因為你腦中的美食地圖進行了一次過濾,把你覺得好吃的留下,不好吃的就從你腦袋中刪除。知識也是一樣,只是我們很少去整理它,從出生開始就一直不斷的學習,自己從閱讀等各種資源獲取資訊,東抓一個,西抓一個,這時候的東西是零散的。這就好像你的房間裡堆滿了一堆東西,有些有用,有些沒用,房裡亂成一團,但當你需要用到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太亂而且找不到東西。

所謂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的知識,而且可以從當中獲得新的知識。我們需要做到的就對思考的整理,首先,我們要先做到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就像你要寫出有公信力的美食地圖,你必須要親自去吃過每個食物,了解他們的口味,才能做出評價。

知識加工

把知識理解的深入一點。我們常常學習新的東西都只流於表面的理解,這樣子的理解沒有質量,沒有質量代表你無法去做更仔細的分類。如果你推薦的美食只流於好吃、不好吃,那麼你所能做的分類就是好吃不好吃,但如果你可以再去細分口味、口感、種類,比如說傳統小吃類、西式餐點、鹹味、Q彈口感的,那麼你就可以去做更深的一層分類,推薦時也會有更全面的分析。知識也是一樣,比如說你對行銷領域有興趣,但如果沒有去深入研究行銷裡面的每樣知識,你也不可能提出多有深度的見解。

但,你可能會問說,所以我必須要把每個知識點記下來嗎?當然不用,要介紹台南美食,你不需要連巷弄轉角的7-11也仔細的介紹出來,因為這不是台南的重點。

我們要靠的是自然遺忘。

殺不死我的,即是經典

經得起考驗的會留下。假設你現在已經吃遍台南的所有美食了,有些很普通,有些讓你流連往返,在你開始整理自己的美食地圖時,腦袋第一個浮現的一定會是你認為的五星好評,其他比較普通的,腦袋自己就漸漸淡忘掉,你只要對好吃的做出分析就好。

回到一開始說的,腦袋就好像一個房間,裡面的知識有些對你重要,有些不重要,不重要的東西自然而然會隨著時間遺忘掉,等於是對知識做了一次的整理,當然重不重要取決於你自己的價值觀,就像我們讀一本書,每個人去解讀的重點可能會不一樣,找到重點之後我們再去做更深度的理解。

做到現在,你已經獲得你心目中的「台南美食了」,接下來我們要依照自己的個性去組合。

用個性去編輯

不同排列組合會產生不同意義。比如說你是甜點控,那你會排列出一系列的台南甜點地圖;你是小吃達人,那你就會做出台南小吃地圖;如果你是土生土長台南人,那麼你可能會從自己家鄉附近的美食巷弄美食開始介紹起,怎麼排列知識,都依照自己的個性。

書中提到某位詩人曾經過說過「所謂詩,就是將最好的語詞,按照最適切的順序排列而成的產物。」,他的創作方法是把所有浮現在腦海的片段都寫在卡片上,然後把他散在一地,接著開始重新編排,直到他覺得有趣為止。

我寫讀書心得的時候就是這樣子,記下筆記,再來簡化重點,最後開始整理知識,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重新編排書中的內容,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當你可以把知識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他才會變成一種創新的東西。

「知識就跟所有人的房間一樣,不定期的打掃,它就會亂。但當你主動去清掃它,歸納它,需要的時候你可以很快的找到他。

《思維進化》閱讀心得: 懂得如何思考的人可以變得多厲害?

如果論一個可以改變你人生的東西,我會說那就改變你的思維吧。人之所以會強於其他物種,智慧影響了很大的一部分,而智慧根源來自於思考,我們可以依照過去的經驗,以及現在眼前所擁有的資訊來判斷如何解決問題。

西方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

盯著你手邊的某樣東西,嘗試不去對它作出思考,有感覺到什麼不一樣嗎?你會發覺自己看到的就是很表層的世界,所有東西都只是一種存在而已。但現在你開始想看看,你眼前的這個東西,是誰拿過來的?為什麼拿過來?什麼時候拿過來的?怎麼拿過來的?它開始浮出來冰山下的意義,這時候你也開始進入了思考狀態,而思考的目的是什麼?解決問題。

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我曾經問過啟發我思考的教官,為什麼想一件事情要想這麼廣?這真的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他給了一個「你沒有急迫性」的答案,當水沒有淹到你的嘴巴之前,你不會意識到空氣對你來說是多麽重要。先不論急迫性是不是正確答案,你看見了思考的重要性,你原本看見的只是「很累人」這件事情,而教官給出的答案是來自他看到了不思考的後果;為什麼福爾摩斯有辦法見微知著,為什麼柯南每次都可以靠推理把黑衣人揪出來,靠的就是他們腦內的知識庫加上思考,他們看出了事物不同的意義。

#知識背後的意義

意義構成了人類世界。石頭可以只是一顆石頭,但你可以形容一個人堅若磐石;水可以只是水,但你可以形容一個人大智若水。你會發覺我們眼前的所有東西都是有意義所堆疊而成,也就是說,如果你可以發現每件事物表層底下的意義,你就可以看到比別人更寬廣的世界,換作是人也一樣,處理情緒的方法永遠不會只有對當下的情緒做出反應,而是背後代表的意義。

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挖掘意義?

#知識共同連結的陸地

挖掘事物意義的方法,一言敝之。假如面試官現在問你,用一句話形容你自己,你會怎麼說?你或許會說:熱情、負責任,而且樂於嘗試。這代表什麼?代表著你賦予了自己一個意義,這個意義是貫穿了你整個人,代表著所有事情你都會用「熱情、負責任、樂於嘗試」來面對,簡單來說就是你這個人的核心。

或者我在網路上查詢各個成功企業家對「行銷」的解釋

喬·吉拉德(美國銷售天王)說:「推銷的要點不是推銷商品,而是推銷自己。」

菲利普。科特勒(現代營銷學之父)說:「真正的廣告不在於製作一則廣告,而在於讓媒體討論你的品牌而達成廣告。」

各個領域都是一門極其複雜的科學,為什麼他們可以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因他們發現了事物間共同的道理,這不會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為他需要你不斷的拆解、挖掘,直到發現內在核心,掌握核心,你也找到了這個領域的普世智慧。

但世界只存在主觀的意義。為什麼同個東西可以有這麼多種解釋方法?就是因為意義可以因人而異,而我們最後都是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看世界的角度」,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推敲世界的答案。

#想像力真的是你的超能力

想像事情發生的世界,你會怎麼做決定?很多時候,我們答不出問題,也是只限於表面的理解,你不知道答案是因為你無法想像任何一條路可以為你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舉例來說,你想要開一間咖啡廳,你想知道怎麼做才會吸引客人上門?現在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已經開張,對店的招牌、環境、裝潢擺設都有了些想像,想像自己現在是路上的行人,什麼樣的外觀會吸引你想要進去坐坐?或許是一大片玻璃窗可以看到裡面漂亮擺設,傢俱要是現代感的?古典感的?還是某種特別的風格?桌邊坐著正在工作的人們是不是可以更吸引別人進去。接著想像自己緩緩打開門,一進去的感覺應該會是什麼樣子?一進去如果就能很親切的靠近吧台的話,服務人員親切的招呼會讓你感覺很好。好,想到這裡,我想你已經對如何吸引客人上門有一些答案了,或是不會是100%正確,但想像的世界足以讓你進行更多的判斷。

思考也是一種技能,你越用它,它會持續不斷的成長。

《讀懂一本書》閱讀心得: 如何讀懂一本書?試試把自己當成說書人

讀書跟讀進去是兩回事

「如何讀懂一本書?把自己當成說書人吧。」

為什麼我這麼說?大家應該都有當老師的經驗,只要你嘗試教過別人東西,這就算老師。你有發現當自己身處在「指導者」的角色,會強迫你把自己的邏輯想的更通順,你總不可能自己講一講邏輯打結還可以教別人吧?

「欸這題數學怎麼算?」國中的時候我好不容易把數學解出來

「那教我。」

「等一下我想一下怎麼講比較好。」你一定要在腦袋當中重新組合自己的邏輯

這跟之前講「輸出」的概念大同小異,當你把學習到的資訊在腦中整理,有辦法以口頭或是文字的方式分享給別人,你會發現奇怪自己也好像更懂了,這才是真正的融會貫通。當然,成為說書人不是叫你背出來,要別人想聽,這才是稱職的說書人,書中講了幾個說書人需要具備的能力。

語言能力

講重點、幽默感、說話有力。

舉例來說:「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你才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這句話沒問題,但如果要更精簡的話,你可以說:「學會控制情緒。」這樣的一句話讓人一目瞭然,尤其當你可以簡化一句話的時候,你才是對知識融會貫通。

融會貫通之後你還要能吸引別人注意。書中提到幽默感以及說話有力都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元素,學習的方法很簡單:模仿。其中一個很有用的方式就是從電影中學習,因為電影中的對話通常都是精心設計過的,目的是去更有力的說服觀眾。

大局觀

看穿書的結構。一本好書會有告訴讀者他要解決什麼事情?提出了什麼假設?論證的過程?結論是什麼?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簡單來說,就像論文一樣,是作者解釋自己研究的過程。

比如說《清單革命》這本書,作者是位醫師,因為醫療是分工極度精細的行業,某個環節出錯可能就會導致病患死亡,他希望解決在緊急狀況中犯錯的機會,以提升病人的存活率,提出了「如何運用「清單」的力量來把出錯的機率降到最低」,接著進行到論證,他舉出醫療、建築、航空業是如何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運用這項技能,並確保清單也必須運用在團隊上,來讓溝通最大化。最後結論告訴大家再厲害的球員都有失誤的時候,何不運用清單來試看看。運用這樣的方式,我對整本書有了更完整的概念。

邏輯思考

你要知道什麼是前提?什麼是假設?什麼是論題?什麼是論證?就是要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邏輯推理過程。講書的時候也是一樣,你要有大前提,比如說《清單革命》這本書提到的大前提「清單可以減少事情出錯率」,而小前提是「航空、建築、醫療等等都因為清單而減少了事務發生率」,結論是「清單有效」,透過三段論來驗證你的論點。

同理心、愛

最後你要發自內心的想要分享知識。

論語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經常學習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學習應該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當你是純粹以讀書為樂,那麼你就是具有愛的一位說書人,再來你需要的就是以同理的角度來分享知識,「人不知而不慍」,不因別人的不理解而生氣,而是要想辦法能讓聽眾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

這本《讀懂一本書》的乾貨很多,很推薦大家拿來當作學習「學習方法」的工具,當我們學會解構一本書,你可以更快的學習一項新知識,新知識會不斷加大你的理解力,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最後我對這本書做了個自己的解讀。

成為說書人需要有的幾個能力:

讀懂一本書(邏輯思考)+說書技巧+懂的挑書(大前提),因為如果你沒有邏輯思考,你沒辦法了解書的結構,你就沒辦法把書融會貫通;你沒有說書技巧,你沒辦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你不懂得辨認好書,那你帶給聽眾的東西可能是有問題的。

《暢玩一人公司》閱讀心得: 如果你還沒開始經營自媒體,現在開始吧

如果只有一個方式,我絕對建議你寫作。

現在隨便叫你說個你/妳喜歡的Youtuber或是部落客你一定可以叫出幾個名字,你有想過自己為什麼會喜歡他們嗎?對,你是喜歡他們這個人,他的人格特質,在自媒體盛行的潮流之下,每個人都有機會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只要你願意出來分享你的熱情、知識,你就能成為自己的產品。他可以是你的生活日常、你家的阿貓阿狗、知識分享、笑話大師,你不一定要很有料,只要能跟某部分的觀眾有所連結,分享你的熱情,你就有機會累積粉絲。

累積粉絲之後,帶來流量,流量帶來合作以及賺錢機會,這不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工作嗎?只要在家裡拍拍影片、寫寫文章就有收入進來,我想這也是現在一堆人想要進入自媒體行列的原因。但,想也知道沒那麼簡單,如果你已經下定決心成為創作者,可以從哪邊開始?

創作內容從何而來?

你跟創作者的差別只在有沒有分享出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也經歷過成功失敗,這些都是你可以拿出來與大家分享的故事。比如說,你可以很喜歡去咖啡廳悠閒的喝個下午茶,然後心滿意足的回家,但你也可以選擇品嚐10家咖啡廳,回家將心得分享到社群媒體上,也是我們常常看到的美食遊記;或者是,你隨手紀錄你的生活,把你每天看到聽到的所思所想寫下來,分享到部落格中,這些都是你的「創作核心」,他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媒體,文章、影片、podcast、簡報等等,只要你喜歡用他們紀錄生活。更重要的是,當你選擇要與別人分享,你自己就是不斷的在學習,就像老師教授學生一般,在備課的過程必須把知識深度內化,甚至延伸學習知識才能帶給學生一堂有品質的課,自己可以變得更強,又可以幫助到別人,為何不呢?

當然,如果開始寫了,都沒有得到回饋你會很沮喪,你需要讓別人看見你。

你不講,誰會看得見你?

要曝光別人才看得到。你應該會常常聽到某個大公司或是電影製作的幕後推手,你說他們會比螢光幕前的人沒有實力嗎?不,他們甚至比老闆或導演還要更厲害,但如果觀眾不知道,不管實力有多好終究不會有人知道,但你要做自媒體可不能有這種心態,別人要認識你,才有可能會帶來流量,最好的方法就是到處露臉。

線上配合線下打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社群一個極大的優點就是很容易認識別人,某篇文章底下留個言、發表一篇文章被別人分享、看直播時突然被某位明星邀請上去分享,很可能一夕之間突然有幾萬甚至幾百萬個人看過你,這時,如果你是個有內容的人,就會吸引到其中一小部分的人來你的臉書、個人網站瀏覽、按下追蹤,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持續提供別人價值,但說到底,你還是個冷冰冰的人。

見面三分情。開頭一開始說到,人們會喜歡你,是因為喜歡你這個人,而不是只是螢幕背後的你,所以為什麼youtuber比其他形式的媒體都還能累積鐵粉,就是因為他們清楚看得到你長什麼樣子而增加了信任感。順著這個邏輯,我們知道線下的經營也很重要,透過實體聚會,大家可以認識最真實的你,只要你是夠有料的人,大家一定搶著跟你做朋友。

對,前提是你要是有料的人。

先讓自己成為別人的貴人,遇到貴人就容易多了

要成為別人的貴人,你要先花大量時間投資自己。經營自媒體必須先有自己的專業,而這個專業絕對不會是垂手可得的,就連網美都必須努力讓自己維持身材、拍照時的笑容,這都是需要長時間培養出來的,更不用說你是分享專業領域上的知識,你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建立自己的一套邏輯系統,這才是你可以真正幫助別人的東西。而當你擁有了這項武器,你再去認識人就容易多了,去參加實體聚會、去認識優秀的講師,誰不喜歡認識某個領域的專家呢?

成為網路創作者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你可以把它看成不斷自我輸出的過程,你把你的生活寫成文章,你會得到更深層的體悟;你把某部電影的心得拍成一部影片,你可能會找到當初沒看到的盲點,簡單來說,你是認真的在過你的生活,光這點你就是不斷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一個人,而且運氣好還可以帶來流量,這種百好而無壞的事情你怎麼還不開始做呢?

寫完這篇,我對自己的認識似乎又更深了一點了。

《創意提問力》閱讀心得: 你只要問對問題,事情已經解決8成了

人在思考的時候最帥了

「我覺得你應該繼續做這份工作,畢竟薪水很不錯。」

這時候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你說的對,雖然做的不是很愉快,但還是先繼續做下去好了。」

另一個是「難道我只想追求高薪的工作嗎?我到底想要追求什麼?」

你可以看出質量的差別嗎,光提問就可以讓結果翻轉,一個是默認眼前的情況,一個則是從眼前鑿出更多的道路,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但回頭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很常去提問嗎?又或者說,我們根本沒有提問的習慣。

什麼東西阻止你提問了?

只尋求正確答案的社會文化。小時候好奇心強烈,看到什麼都會想去一探究竟,路邊的一隻小蝸牛會吸引你蹲下去觀察他;看到一個沒看過的東西,會拉著媽媽的衣角問那是什麼?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奇心變得不再重要,你只需要把眼前的成績顧好,書中有提到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進來學校的時候是問號,出去變成了句號。」

學校的體制讓我們追求標準答案,成績是比較好壞的標準。老師負責傳遞訊息,學生負責寫出正確答案,在這樣的體制下,我們又怎麼會養成提問的習慣?即使好不容易提出了一個問題,被他人嘲笑的害怕又讓你卻步,當眾人都認為地球是圓的,你如果說地球是平的,你就是團體中的異類。在先人龐大知識的累積下,我們在做的是不斷追趕先前的知識,但會不會,哪天有個人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基礎科學是錯的?

更重要的是,追求正確答案的社會價值觀導致了我們的過度自信。當你對在上位的人提出質疑,通常會被解讀成帶有敵意,對於這樣的我們來說,自然就會認為,不要提出問題人生還比較簡單吧?這是個負向循環,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這個?

我們必須向創新的企業學習。

創造提問的空間

創造任何問題都能被接受的空間。假如有一天主管過來跟你說,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你會願意真心的提出來嗎?又或者是當另一個部門的員工向你提出了問題,你可能會因為認為對方不夠專業而排斥對方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沒有阻礙的空間,書中提到了一個問題大爆發的活動。

  1. 提出目前所遇到的挑戰,邀請一群人,最好是不同領域的,彼此觀點會有更多激盪。
  2. 開始提問,不帶任何觀點的去寫下每個問題,也不要回答問題。
  3. 開始分析,找出能帶給公司新觀點的問題,並問自己為什麼這個問題重要?
  4. 替問題找尋解決辦法,要做出哪些實際行動

其實就是實踐版的腦力激盪,這個活動的精隨是,量大於質,而且透過不同領域的人來提供想法,打破自己思考上的盲點,活動結束後你也不會立馬找到正確答案,而是要不斷承認自己可能有錯誤,並在當中不斷的修正自己,讓自己沉浸於犯錯的環境,去感受錯誤。你甚至必須培養社交場合出糗的勇氣,當別人下次質疑你的時候,你應該要很大方的說,請繼續,逐漸地,你會打造更好的心智模型。

你需要的是持續灌注能量直到答案慢慢浮現出來。

持續提問的能量

用實踐和提問持續灌輸能量。當你提出好的問題,你可能會感到興奮,答案好像呼之欲出,但這時候你還需要理性的實踐步驟來持續讓問題能被延續。

核心問題會一直改變,但這沒關係,問題本來就是不斷從變化角度思考之後,產生不一樣的答案,讓自己處在”不那麼正確”的狀態下,經常自我反思,有關於怎麼思考問題,在我前面 HsinWei 「以人為本的思考學」有講到如何思考創新,大家可以去前一篇看看。

所以如何培養解決所有事情的能力?提問+實踐+持續反思

而且當你提出適切的問題的時候,你已經在成功的路上了。

美國太空總署工程師Adam Steltzer 從事噴射推進實驗室的工作時講過,在這裡,由一群瘋的很對的人在想辦法完成讓探測車登陸火星。

他們瘋了嗎?我想這些科學家已經給了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