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創意美學》閱讀心得: 創意和熱情怎麼來?找到你單純的快樂

「我沒有什麼想法怎麼辦?」

「你覺得怎麼辦?」

「我不知道。」

這是大多數學生會有的反應,當被問到有什麼想法的時候,很多人會回答說我不知道,但你有發現嗎?你不是沒想法,而是你怕提出一個爛點子。

作者說到:「我每天都會蹦出一百個想法,但大多數都十分平庸,可能只有少數幾個稱得上好點子,我不會一一去分說哪個設計好點子跟壞點子,甚至不知道怎麼分,但是我會願意去傾聽自己的想法,分享給願意彼此分享想法的人。」

這是創意的開始,當點子進到腦袋裡,你做的不是扼殺,而是細細品嚐。

先回想一下,小時候,你看到什麼東西會讓你充滿好奇心?在地上緩慢爬行的蝸牛?成功把樂高組起來的成就感?又或者一道數學題目讓你願意花好久時間在嘗試解題?記住這個感覺,這些可能都是你與生俱來的熱情來源。

想到了嗎?你的創意就從這邊出發。

熱情點燃你的創意系統

找到你童年時的天真與熱情。天真在這個社會上往往拿來當作負面的形容詞,代表說妳不夠社會化,背後其實就是在告訴你這世界其實沒有這麼簡單,但是嗎?是不是大人把這個世界想的太複雜,假如說小孩跟媽媽說我以後想當廚師,煮菜給心愛的家人吃,我想大多數的人會說你好天真好可愛,但長大後你就會知道了。

當然這邊講的天真不是說你應該就變得魯莽無知,是因為天真而感受到這樣單純的美好,想要將這樣的美好分享給其他人,而找到你的熱情所在。

西班牙廚神阿德里亞在前往法國進行受訓的時候,因緣際會受到法國名廚馬克西姆的啟發:「創意,就是絕對不複製」

他突然意識到他自己以來都是學習別人的食譜,而開始思索如何重新回歸她對於自己小時候對於家鄉泰隆尼亞美食的體驗,把原本法國高級料理的食譜都丟掉,嘗試以家鄉食材為基底,重新結合法式料理,秉著那股想要將「家鄉味帶給全世界」的熱情,成功打造自己的米其林帝國。

我們可以看到熱情常常就來自生命中一股單純的美好,你或許在品嚐某瓶美酒之後,開始鑽研如何釀造葡萄酒;或許你在某個露營的美好體驗之後,想要開始讓更多人體驗這樣子的快樂,這就是創意的開始。

這是讓你進入創造者循環的原動力。

創造者美學

熱情點燃之後將引發你不斷的創造。創造者循環是個構思、實驗、展示的過程,前面阿德里亞的故事,他構思著如何將家鄉菜結合法式料理,接著他必須進入實驗階段,將他的概念嘗試展示給大眾出來,展示出來後不是個結束,而會開始大家的公共對話,在激盪中產生出新想法,接著再進行下一輪的創造者循環。

這當中你需要做到的是「你知道這個東西很美好,但要如何用大家可以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我喜歡喝珍珠奶茶,那麼怎麼樣包裝珍珠奶茶才能讓大家愛上它?這就倚賴著你的創造者美學,透過每次的創造者循環,你思考如何讓大家用另一種角度看待這個產品,最終找到與大家產生共同頻率的那種方式。

當然這個過程不會很容易,你需要不斷記得那股簡單美好的感覺,在熱情消退時不斷的提醒著你,這是你的執著。

這份執著更需要有很多人共同推動。

每個人都是創作者的世界

如何將創新的力量發揮得更強大?將一群擁有同樣興趣的人聚在一起。Facebook、Youtube又或者是Blog,你的一則貼文、一支影片又或者一篇文章,都可能對世界的某個人產生影響力,透過網路向大家表達自己的美學體驗,這股能量是好的,因為更多的創新可以讓全世界看到,這也造就很多的創造力社群。

書中就有舉例「美食靜修」的這個活動,將一群廚師、美食家、美食作者聚在一起,設定一個主題,共同訂定一個規則,為食物而創造。

其實這就像是個樂團,大家懷抱著對音樂的熱愛而組在一起,或許大家喜歡的曲風不盡相同,但他們願意為了一個目標而共同創造,這當中透過想法不斷的激盪,不斷的反覆修正,他們可以創造出偉大的音樂。

「我們很少去單純討論創新的單純快樂。」書中最後講到了這句話

我們知道只靠這樣的單純快樂是不切實際的,甚至很可能導致失敗,但沒有懷抱這樣希望的人,你又如何對你的生活產生熱情呢?

《貧窮的本質》閱讀心得: 窮人心態vs富人心態

「我們跟窮人的差別,就只差在生在比較富裕的家庭罷了。」

窮人和富人到底差在哪裡?是哪些原因造就世界上的貧富差距?還是說,會貧會富在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好了?

財富自由這名詞最近很火紅

定義是:能在不付出任何勞力的情況下得到能夠支付或超過你日常開支的金錢

我的想法是不應該是以財富自由為目標,而是應該思考,如何讓現有的資產再滾出更多的資產,這不就是資本主義的定義嗎?

先講我的結論:我認為要達到財富自由=生活條件的上升(穩定性)+思維的提升,會呈現一個正向循環。

這本書並沒有說照著這些方法第三世界的人就可以脫貧,而是對貧窮問題提出了些改善看法,但實際上還牽扯到整個國家的教育、政治、文化等等,這些與生俱來的問題,原因互相牽動,要脫貧,真的沒有這麼容易。

所以這篇我就就針對書中窮人的思維來做分析,因為其實我們沒什麼兩樣。

我們都追求的生活條件

當滿足你的基本需求,你才有時間思考賺錢。思考一下,每天努力工作的我們,每次都在抱怨工作鳥事的我們,最後其實都是在追求穩定的生活品質?每天睡得好,吃的好,穿得暖,這些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你不需要擔心下一餐食物從哪裡來,不需要擔心活在充滿疾病的世界裡。

想像在那樣的貧窮世界,擔心工作能不能養活全家人、 身旁家人染上痼疾非常頻繁,在那樣的世界裡,你還有多餘的精力去思考如何讓生活變得更好嗎?當生活已經被擔憂、恐懼給侵蝕,這樣會導致一種被生活支配的無力感,產生自己無法脫離現狀的思維,這是個負向循環。

舉個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情境,當你的家裡是富二代,別人花時間為了找到一份工作,並整天為工作努力付諸勞力,回到家早已沒有其他心力思考其他事情。但身為富二代的你,不需要付出任何心力,家裡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那麼你可以將這樣的優勢更投資在自己身上,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而相信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大部分應該都具備基本的生活水準,但不管我們的生活條件如何,我們還需要在思維模式上的提升。

思維的正向循環

窮人傾向短期滿足,富人傾向長期目標思考。想像一下,假設你的工作業績不錯,這個月底,你額外多出了幾千塊,你會犒賞自己,多做些讓自己享受的活動,還是把他存起來,或者選擇繼續投資其他東西?

研究顯示,當人們有多餘的錢,他們不會只是為了吃飽而消費,而會為了品嚐更好吃的食物而花更多錢,你會願意花點錢來吃更好的餐廳、跟朋友去個高級酒吧享受裝潢的氛圍,我們需要更多生理享受來緩解枯燥的生活,又或者是說,我們低估了「忍受現在誘惑」帶來的好處。但如果,我們能犧牲一下短期的愉快,將這些錢投資在自己或資產上,或許購買能讓自己提升的課程,在你獲得某些知識後,能再幫助你學習更多的知識。又或是你對未來目標的某些資產投資,運用這些資產,再賺取更多的資金,長期來看,能帶來更大複利效應。

這段的重點不是叫你不要享受,而是記得「對未來多些投資」。

然而,這樣做不能保證你能走入正向循環,還要你相信這麼做。

窮人之所以會窮,是因為他們相信無法脫離。這邊不是說世界上的貧窮人口都沒有想改變的思維,而確實是「貧窮限制了想像力」,當生活被壓的喘不過氣,你很難想像自己,甚至是相信自己能夠脫離現在的處境,這是世界的悲哀。

但我們呢?大部份的我們生活都還有餘裕,卻少了些「成長型思維」,我不認為我可以學好一項新技能,那麼就真的學不會,我不相信我能脫離死薪水的狀態,那你就不會主動尋找機會,而這樣的思維就會帶來停滯,而我們與貧窮國家的差別,就只是差在我們生在比較好的先天條件而已。

所以回到一開始我說的,達到財富自由=生活條件的上升(穩定性)+思維的提升。

當你有穩定的生活條件,你才有餘裕去思考提升自己,思考脫離現在的狀況;而當你有為長期犧牲短期的思維,長期下來,他能帶領你提升你的生活條件。兩個必須同時存在,並互相影響,剩下的,就只剩下你的耐心和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