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數據的創新課》閱讀心得: 創新從何而來?以人為本的思考學

創新思考也有一定邏輯?

你我或許都有過類似阿基米德的經驗,洗澡洗到一半突然燈泡閃過,走路走到一半突然想到網站文案可以寫什麼,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想到的,你可能把它歸功在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究竟創新要怎麼來?

創新的定義是:推出新事物,或說是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

所以創新從哪裡來的?創新這個詞是基於人。馬克杯除了是個容器以外,它還可以做什麼?它還可以當作擺飾。一支筆除了可以寫字之外,它還可以當作收藏品。

一開始,馬克杯的定義只是一個容器,但創新的想法,讓它對於人的意義轉化成了擺飾品;筆一開始只是一隻文具,但重新定義之後,它成了尊貴的象徵。又或者我再舉例,不起眼的口罩,在疫情之下是不是成了穿搭的一環?

當然,不是隨便的創新都可以成功,比如說你推出了專門給登山族穿的鞋子,它主打耐穿,卻不透氣,那這或許就是失敗的創新,登山族需要一雙舒爽的鞋子來因應長時間的運動。所謂成功的創新,來自於人們也認同的這樣的創新。同樣的也適用在人身上,斜槓青年這個名詞是種創新,來自於大家認同對單一職業的看法。

所以重點是,創新的思路是什麼?有的時候,我們會天馬行空,某個燈泡突然亮了,一個想法閃過你的腦海;有的時候,別人講的一句話,文章的一句話,讓你連結到某些東西,你產生了創新的想法。但有沒有一定的思路可以遵循?回歸到本段的第一句話,創新是基於人。

我們要先從理解「人」的脈絡開始。

創新始於人性

成功的創新,都是配合著人的文化習慣。創新很容易,比如說你可以在餐廳推出一個珍珠奶茶炒飯,你聽到可能眉頭深鎖三回,但它確實是創新沒錯。如果在起司蛋糕上淋上珍珠,鬆軟綿密的起司蛋糕配上浸滿黑糖的珍珠,光想像放在口中療癒度就破表,這會是個成功的創新,因為台灣人們會接受。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接受?因為這符合人們生活的文化習慣,你不會覺得它是個很突兀的東西。珍奶在台灣人們心中的意義是種療癒人心的食物,其次它跟起司蛋糕的搭配確實讓口為上升一個檔次。但假如換個時空背景,我們來到歐洲,身處在各種巴洛克式的建築當中,珍珠起司蛋糕或許就不會是個成功的創新,即使味道不差,但珍珠的口感對於不習慣Q彈食物的歐洲人來說可能不會是個造成風潮的創新。

所以,想要創新,先從人的脈絡了解起,了解這些東西對於人們心中的意義是什麼?他們接受什麼,不接受什麼?

向內挖掘人們的世界觀

了解脈絡就是挖掘別人的世界觀。激勵演說家賽門西奈克曾經提出黃金圈理論,由外而內是what, how, why,人都是最內層的感性思考之後再行動。而我們要找出的,就是觸動人們內心的why,便是從人們的外在行為一步步剖析。

前面有說到,創新是從舊有的思維模式找出新的思路,有點像是,你一開始杯子的角色只是容器,但如果我說在上面加上一些圖騰怎麼樣?你會一副有道理的點點頭。也就是說,假如說你想要替公司的產品創新,那麼你必須先挖掘客戶眼中的世界,找出他們舊有的思維,嘗試把他們世界觀重新拼湊、融合,我們都知道,創意,往往都是從舊有點子中用不同角度看待而來,用電影語言來比喻,正面看起來就是一顆正常的鏡頭,但從上面往下看,會給人一種上帝視角的感覺,而由下往上看,會帶給人卑微感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回到第一段的what, how, why。假設你嘗試為健身房發展創新,你到了健身房當中進行田野調查,你從他們開始進去,裝水,找器材,開始運動,到結束的過程開始觀察,你觀察到第一件事情,他們除了運動的時間外,常常會喜歡站在鏡子前拍照(what),用手機上傳社群軟體(how),想要展現自己努力的過程(why);接著你又觀察到,大部分的人結束後會洗個澡(what),走進浴室內好好的盥洗一下(how),希望帶著乾淨的身體和衣服,結束一天的運動行程(why)。好,現在你身上已經有了些厚數據,接著你要怎麼用創新的視角去看呢?

翻轉思維的幾個角度

換位思考。從第一件事情來看,人們喜歡在健身房拍照上傳社交軟體”展現自己”,那這時候你可以思考看看”其他人是如何在社交軟體上展現自己”,舉例來說,網美會希望在一個漂亮的裝飾品前拍照打卡。所以從網美的視角來看,如果健身房有個可以打卡的東西多好,這時候說不定設置一個連續30天挑戰的看板在健身房內會達成很好的效果,這個看板會兼具社交功用,也會讓會員更常來健身房。

從空間時間來看。第二件事情,你發現了人們在運動完之後好好洗個澡,經過了解之後,發現很多人都是下班後跑來運動,所以都會希望在揮灑汗水之後,把自己的步調放慢,放鬆一下。所以從人們不趕時間的這個思維來看,你可以思考其他人不趕時間會通常會做什麼?或許在健身房旁邊設立一個類似咖啡廳休息空間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再來還有像是任由腦袋隨意連結,比如說將美術館的元素跟健身房結合,或許在健身房空間裡面擺上些美術作品會是個不錯的嘗試。

最後,我認為成功的創新=挖掘人的舊有思維(脈絡)+嘗試借鏡或融合其他領域or不受限的想像力。

所以好好的去汲取生活體驗,你會發現其實可以創新的元素源源不絕。

《日常生活手帳》當金錢抽離你的生活時,你剩下什麼?自己生活充滿幸福感的方法

《台東鹿野高台》與家人朋友共度休閒時光就是件值得感激的事

「感恩是件能量很強大的事情。」

最近在練習感恩,先讓自己每天學會感恩三件事情。

大量的資訊充斥在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其實現在人們的生活很容易焦慮。網路瀏覽器一打開,少年得志的例子比比皆是,形成了一種「別人現在這樣,啊我似乎一事無成的感覺」的這種感覺,這種無非是倖存者偏差,造成越來越多人有焦慮感。

過度關注「倖存」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進而導致錯誤歸因,認為大家都是因為某種特質而獲得成功。

就像我現在反思,我們看許多成功的名人傳記,都在告訴我們找到自己熱情的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很容易以為要得到成功要的只是熱情,但其實這遠遠不夠,反過來想,那些擁有熱情依然失敗的人呢?或許會找到除了熱情之外還需要運氣、堅韌、生活平衡、處理事情能力等等的特質。

簡言之,本質的問題就是「大家眼中的成功」是這個世代大家過度追求的東西,錢、名聲、地位。或許這句話在每天為生活煩惱的人來說很刺耳,也或許是我沒有體會過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但我始終認為,懂的感激跟知足的人,總會想辦法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能量,我常常在想,當把錢這樣東西從我手中抽離時,我還剩下什麼?你的人際關係呢?你做事情的態度能不能讓你從頭再來呢?

前幾天聽到club house上有個資深業界人士,她說她希望在做每份工作時,離開時,大家的反應會是:「蛤,你要走了喔?」,因為這代表他對別人是有產生正面影響的,你可能在工作時幫助過他,所以他覺得很感激;你可能在自己有好處的時候都會想到其他人,他們覺得你是很貼心的人,這個部分我可能要再努力一下。當然我覺得不要成為為做而做的人,而是在自己真心有餘裕的情況下去幫助別人,才會讓你的生活產生更多的幸福感。

最後讓自己感謝三件事情:

  1. 感謝現在這份工作的同事每個人都對我好照顧,事情不會時都會願意不厭其煩的讓我請教,有好康的事情大家也都會分享:)
  2. 感謝自己仍保有對拍攝的熱情,追求影片中的情感是我內心最單純的快樂,在各項技術上面希望自己都能不斷進步
  3. 颱風走了,看到陽光灑進窗台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試著讓自己感謝生活的大小事吧!

#創業紀錄#當你有機會跟世界推銷自己,tryit,這是一件很好玩的一件事

「本土病例350人,校正回歸230人」忐忑的心情在看新聞的過程中一覽無遺

「我們不是防疫做的很好嗎?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2/29是迴傳影像工作室成立的日子,身為有創業夢的我,對於確保工作室有在持續往前走非常要求,相對需要的就是自己的自律,我把年度計畫列出來、月計畫、週計畫,每週固定讓自己有些feedback,希望自己能在這過程當中不要後悔,在我可以控制的範圍當中盡力讓每一步踩的踏實。

誰知道,黑天鵝就這樣降臨在這個世上,誰也想不到,堪稱世界淨土的台灣終究也不敵病毒的干擾,確診數上升的幅度跟許多店家老闆的血壓值成正比,直到宣布三級警戒的那天,台灣開始籠罩在社會的恐慌和不確定性的霧霾之下,老字號的小吃店說倒下就倒下,連我之前最愛去的北車notch咖啡也扛不住壓力而硬生生的關門,怎麼了?大家不是前幾天才在這邊有說有笑的嗎?現在大家卻活在被病毒感染以及失業的陰霾當中,是誰啟動了這個潘朵拉的盒子?

對於影像業的我們著實也受到其中影響,扛著五六袋攝影器材,前一天還在7-11討論劇本到晚上1030的我們,一通三級警戒實施的電話,所有活動都取消了,懇求著能不能讓我們拍完這場戲卻得到無情的回應,但我知道大家都有苦衷。看到我的夥伴默默走到路邊點燃了一根菸,哎誰想要這樣呢?

所幸是我們都還有一份正職的工作,不至於收入直接歸0,這是分散風險的重要性。經過這一次也讓我想到,如果我們是做全職的,我們能夠再禁得起一次黑天鵝事件嗎?所以我在思考的是,怎麼做才不會如此脆弱不堪?我的答案是當你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你必須要先考慮到最壞情況,並讓自己有能力當這事情發生時不至於壓垮你。以我們來看,勢必要往多角化的方向去走,這可以有很多面向,以我們影像為例,不要讓自己只受限於做其中一種類型,舉例來說我們平常都是主拍活動攝影,那麼疫情發生之後收入來源必定大受影響,但如果我們平常有接做youtube或網路影片的案子,在這個時候我們仍讓自己可以維持一定的收入。

最近很流行的斜槓生活,就是多角化的例子。網路發達替所有人帶來更多機會,當你敢於在網路上行銷你正在做的事情,你就有機會讓更多人知道你,有人說斜槓青年反映的是世代焦慮,但我認為這才是人類應該要有的學習方式,當你把斜槓這個詞拿掉,一個人會很多事情不是很正常嗎?何必把自己受限在一個領域當中?當你有機會跟世界推銷自己,try it,這是一件很好玩的一件事,也是我做任何事初衷-做出自己的品牌。

「只要有機率的事情,他就是有可能會發生,你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盡可能不會被最壞結果所影響,並學著解決問題。」

《精準決策》閱讀心得: 一鍵解決大腦bug的方法

承認錯誤,盲點自然少

先講結論,任何人在思考一件事情時,盲點無所不在,而且你無法避免,所以,多問自己為什麼這樣想?

假如你說的話都是錯的?我覺得,很多話都是從我覺得開始,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覺得的答案通常都會是錯的?我覺得他應該是會是個好人,我覺得應該先工作再念研究所,我覺得你當初的決定是錯的。當遭遇一件事情,我們腦中都會先迸出第一直覺的想法,但如果我們第一直覺都是對的,那我們好像也不需要深思熟慮了。
所以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常常在聽到別人意見之後,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喔對,我怎麼沒有想到這點,又或者你常常巴著自己的觀念不放。我們人看出去侷限於眼前的視野,而我們總是把眼前的事物當作是全貌,比如你看到一位隨手撿垃圾的人,你總不會
認為他是個性格偏差的人吧,這很難,但,某些時候你確實需要瞪大雙眼去看,大腦就像電腦,系統運作過程中總是會遇到某些bug。

大腦何時會出錯?

偏誤常存在於某些特定時機,運用思考來降低錯誤的機率。思考的侷限來自於有限的專注力,當專注在眼前的事情,對背後的危險常常是視而不見。直覺讓我們對事物做出快速反應,從過去萃取生活經驗確實也能在大部分的時間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決定,但在某些時候,小心直覺帶領你走向不理性的誤區。

大腦為了快速反應而產生的偏誤,捷思法。假如說,我問你這個月的生活滿意度如何?你可能會因為昨天信用卡不見而給出比較低的分數,但你也可能因為昨天跟女朋友約會而覺得過的特別美好,但實際上,生活滿意度的答案應該是要綜合出平均值才回答的出來。又或者,我問你對雙子座的印象如何,你可能會因為你身邊的雙子座朋友都很難相處而有著不好的印象,先屏除星座迷思,身邊朋友的樣本數不夠多本來就越有可能出現極端值,2顆骰子會比六顆骰子還要容易出現全部都是六的情況。再一個很直接的例子,你心情好越有可能答應別人的請求,心情不好則反之,誰不是這樣的呢?想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很累,生活需要過的這麼辛苦嗎?這時又可以討論到情緒帶來的偏誤了。

情緒帶來想要和應該的衝突。最明顯的例子,當爭執發生,情緒往往是凌駕於理性之上,好像不把對方踩在腳底不甘願,你想要的是對方跟你求饒,但仔細思考過後,這是你應該要做的嗎?當兩人針鋒相對,這對解決事情絲毫沒有幫助。又好比,你是正在減肥的人,有塊熔岩巧克力蛋糕擺在桌上,你會選擇吃掉還是忍住?通常想要吃的感覺會勝過不應該吃,但你明明知道吃了會讓自己陷入愧疚地獄。看到這裡,你已經可以理解人是多麼被當下的情緒所驅使,但情緒本身不是什麼壞事,它讓人對外在的世界作出反應,沒有了情緒的人說到底就是個機器人。

當我們知道大腦非常容易出錯了之後,我們有沒有辦法可以處理這樣的bug?書中提出了些減少思考偏誤的辦法。

一鍵修復大腦的bug

要找到bug,要先意識到自己可能有bug。假如目標是戒除插話的習慣,那麼第一步就是要刻意意識到插話這件事;你想要改變負面思考的習慣,當思考浮出時,就必須意識到負面思考本身;你想要改變拖延症的習慣,那麼就得意識到自己正在拖延。改變思考偏誤也是,當你意識到自己可能存有偏誤,你才有機會去糾正他。

為決定設立假設,假如我的決定是錯的,那麼會錯在哪裡?人往往會有過度自信的傾向,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面更是容易過度堅持,想想看自己有沒有因為堅持己見而跟別人爭論的時候?或許意識到自己可能出錯,就會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紛爭,但假設錯誤這並不代表你需要對自己的意見沒有自信,而是能夠讓你對自己的決策再多一層檢視,也就是所謂的反向思考,這個方法可以跳脫目前的思維方向,去找尋沒看到的盲點,就好像多了一個人可以幫你檢視一樣,又或者,直接去找到一個人。

徵求局外人的觀點。「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句話完美詮釋了人經常侷限在個人的觀點看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可以給出非常多的意見,發生在自己身上卻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求有相關經驗的朋友給出意見,甚至是假設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正面臨問題,你會給出什麼樣的建議。

從相似的案例中找出侷限。比如說,我們從這本書了解到理性在某些情況下需要適時的大於感性,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決定,但在類似的情況下,假如說是男女關係下,有時候訴諸感性才是最理性的方式,透過意識到類似道理卻不太一樣的案例當中,你可以用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被同個思考框架給束縛著。

任何人都不可能跳脫出直覺思考的偏誤,只能刻意去讓自己開啟思考的過程,去意識到自己的不理性。除了上面的方法,我的看法是要多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透過問為什麼,腦袋會開始去搜索有關眼前這個答案的資料,並試著去找出因果關係,這時,在這嘗試構成邏輯的過程中,偏誤就已經減少了許多。

#創業紀錄#我從第一個案子學習到什麼?

鈺盛車業拍攝過程

很喜歡那種說做就做的感覺,2/9是工作室成立的日期,短短的10天,2/19號完成了第一次的殺青,再來就是進入後製階段,很希望可以呈現大家一個印象深刻的作品

最近讀到一人創業的這本書,來談談的裡面某些印象很深刻的觀念。

對社會的稀鬆平常產生質疑。餐廳為什麼一定要有菜單?作者成立了未來食堂,只有僅僅12個坐位,但因為不提供菜單,她能夠提前準備想好的料理,在顧客坐下的三分鐘內就端上熱騰騰的料理;老師為什麼一定是站在台上照本宣科?孩子在台上為大家講解課程,老師給予回饋,雙方或許能得到更大的收穫;這些都是打破目前舊有體制而產生出的東西,所以我們該具備的思維應該是思考眼前看到的東西有沒有其他可能性,就跟拍攝角度一樣,物體不會只有一種拍法,360度都會帶給觀影人不同的感受,有時候換個角度來敘述事情,他能代表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如何做出果斷決策?找出能滿足關鍵條件的項目,必要時排序先後順序。在做決策時常會遭遇兩難的時刻,比如你正在考慮直接工作還是繼續念研究所,那麼你應該列出你考慮的關鍵元素,金錢因素擺第一的人,他可能會選擇直接工作,短期累積的財富一定比念研究所快;或著你正在考慮要選擇工作A或是工作B?那你可以評估距離、薪水在你心中的先後順序等等來決定。假如真的不確定哪些東西對你來說比較重要,那你還可以再加上權重,等於說某些項目會有加乘效果,比如說距離佔了4,薪水占了6,這時候你就把你給工作A和工作B的分數再分別乘上權重,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得到最準確的判斷。這次拍攝很多鏡頭跟想像中的不一樣,這時候要抉擇取捨哪些鏡頭,我會問自己,假如沒有這顆鏡頭,觀眾還足夠敘述你想表達的故事嗎?可以的話就拿掉,有時候會為了一顆鏡頭,整個劇組移動是非常耗費時間成本的。

把目標設高。就跟考試一樣,把目標設高一點你自然會做出更加倍的努力,這麼一來即使沒有完成目標,你也可以得到比原本品質還要好的結果。這個觀念很適合運用在下次的拍攝上面,去找到自認品質很高的影片,並試著去達到那樣的程度。

除此之外,多發掘人脈也是重要的事。如果能有潛在客戶,就儘管去問,當作是陌生業務開發,這是任何一位創業家都應該要有的精神,在自己產品還沒好到讓別人看見時,就盡力推銷,讓世界了解到你的才華,剩下的,就是堅持了吧,可以給自己放棄的選擇,但絕對不是因為事情太難或太累,而是從中了解到自己真的不適合這項工作,那你可以放心的選擇其他條路。

《比利時沙發衝浪》經歷戰亂的伊拉克建築工程師

「欸我下禮拜要去比利時要不要跟?」

到Groningen已經5個月了,說真的這裡的假期真的不少,三不五時就來個4天連假。算一算來到這邊已經放了4個連續假期有了。

4月的某個連假,剛從英國回到荷蘭,剛經歷完一個陌生的國度身心靈頓時覺得滿足,感覺自己又征服了某個地方,那個地方男生總是西裝筆挺的走在路上,就連老爺爺也讓我對他的穿搭另眼相看,那個地方充滿優雅氣質的英式口音,一句謝謝不好意思都好像身處在英式電影的感覺。但…每次一個假期回來總會有些旅行倦怠,需要好好的養精蓄銳一番再出發。

「欸我下禮拜要去比利時根特跟布魯日,要不要跟?”」又慈的口氣充滿了期待

這位勇敢的女孩總是自己規劃到歐洲各國去旅行,他很享受自己一個人旅行時的時光,打開筆記本,畫著眼前看到的建築物,又或者是人,總是在旅行中渴求新知,一次的一次將自己腦中的既有想法重新鑄造,她很享受這樣的過程,在她身上真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根特的Host超好找,20封有10封request 接受欸! “」我們坐在房間的木板上聊著天

早在2016的時候我就有沙發衝浪的帳號,當時的我17歲在紐西蘭,完全忘記當初為什麼會辦CouchSurfing的會員,上面寫的英文有點慘不忍睹,可能是當初心中就有一股旅行的熱忱留在我心中吧,不過到現在卻沒有用過任何一次。

「擇日不如撞日,既然都有人主動邀約,那為何不這次就去?」

內心期待CouchSurfing 很久,但每次都不夠勇敢跨出那一步,是因為討厭一個人旅行嗎?是因為覺得危險嗎? 在還沒出發之前總是有著恐懼的想像, 我想,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去理解吧。

「好! 那我們根特見! “」在下定決心之後傳了訊息給又慈。

「Shit! 又是 declined? 不是吧我已經寄了40封有了吧? “」我雙手一攤擺出黑人問號的表情

在我規劃好比利時的行程後,沒想到CouchSurfing卻比想像中難找很多,可能是我還沒有任何references 可以當作參考,可能是……男生嘛,在這種類似網路交友社群總是女生吃香一點,我看我只能用我的誠心誠意當作手段了。寫作經驗也還算不少,用文字打動人我還算有點信心。

「Zaid accepted your request」就在送出第40封之後,終於阿…

我的host

Zaid, 我在根特的hostZaid, 一位住在比利時的伊拉克人,他是一位工程師。

「Hey Hsin Wei !」, 隨著google map導航的我來到了看似是高級住宅的社區, 從遠處看到他的頭從窗戶露臉。陽光灑進了海灘,對沒錯是海灘,因為這裡在夏天會鋪上一圈沙子讓社區的人可以在這邊享受陽光,真的很喜歡歐洲人看到陽光都會很珍惜出來曬太陽的這種態度。

「Hi, I’m Hsin Wei, thank you for hosting me.」掏了掏我那旅行小背包,把荷蘭小鬆餅交給了他。

打開房間門,是很整齊的小套房,簡單卻什麼都有的小廚房,身為一個喜歡煮菜的我其實很羨慕,沿著走廊就會到他的房間和浴室,整個房間覺得整齊的不敢置信。好吧,或許是我自己的房間太亂。其實從來到歐洲生活之後,是我第一次在外面租房子自己生活,原本以為會不習慣但卻挺享受這樣的生活,如果台北的房租不是那麼貴可能回去之後也會想要出去外面住。

「I saw your information, you are good at photography, can you take some pictures of me?」

一直以來都對攝影非常有熱忱,但對於第一次有人請我替他拍照還真是興奮,在申請CouchingSurfing的時候總是強調自己對這方面有興趣,期待有一天能夠用我這樣的能力換到住宿,沒有想到終於派上用場了。

「if you think here is good for photograph, let me know.”」他非常相信我拍照的技術

這是個充滿設計感的社區,藝術品的陳列,建築物的設計都又別於一般在路上會看到的建築物,更有點給我像是在博物館的感覺,嘗試用攝影師的眼光去理解這些藝術品,但似乎還是少了一點天份,果然藝術還是要有一點慧根的。

_

隨便晃晃,突然走到了一個有透明玻璃的樓層,攝影師的直覺告訴我這邊會是一個好的拍攝地點,Zaid當然很樂意的願意配合我,問我姿勢要怎麼擺,眼睛要看哪邊。wow ho, hold on, 果然當一名攝影師還是需要多點經驗值,以前都只是拍靜物比較多,拍人像也是從旁邊給人家偷拍,突然要給Model提示指令還真的有點給他慌了,只能依照我直覺跟他說假裝看遠方阿,對面有一個正咩走過來,或是有人從後面叫你這種很芭樂的提示句,來拍出我覺得好看的照片。

「Wow , that looks amazing!」呼! 好險Model夠帥,拍出來照片修出來還蠻有成就感的。

「Do you want to eat something? 」拍完照回去大概也8, 9 點了,他主動說要煮給我吃一些東西。冰箱的東西都是一些健康的食物,沙拉、一些天然的食物,果然身材好飲食還是有些紀律。

「I’ve never had a friend from Arabic culture, I’m curious about the culture there.」我率先開啟了話題

他說他的國家幾乎每個人都有宗教信仰,但對於他來說他沒有,雖然說小時候總是被教導要怎麼樣感謝神,對於這些文化他還是很尊重。

「How do you say enjoy your meal?」 在我們準備享受這碗豐盛的沙拉之前我問了他這句話。

對於他們來說好像沒有享受食物這樣的詞,反而是感謝恩賜類似這樣的句子,語言果然是建立在那個的國家文化之上,語言有趣的地方正是在這裡,在與不同國家的人交流時用英文解釋我們的文化差異總是當CouchSurfer最值得回憶的地方,我說台灣也不會說enjoy your food 這類的詞,反倒是”趕快趁熱吃這樣的句子”,充分反映出台灣的好客文化。

「have you been through war?」印象中小時候有聽聞過美國跟伊拉克因為海珊政權的戰爭。

「yes, I experienced that when I was young. 」他講出這句話我還是有點驚訝

很慶幸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沒有戰亂的國家,衣食無缺,很難想像生活在戰亂中的國家會是甚麼樣子。

「but I was happier during the war. 」這句話讓我更訝異了

在戰亂期間不用去工作或上學,雖然是在戰備狀態,但他說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跟家人朋友相處在一起,讓我不禁思考為什麼現在的社會營要出來的是讓我們更不快樂的世界? 每次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讓我們以為我們又靠近快樂更進一步,但事實上有嗎? 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well, I still hope you won’t experience war.」他這樣說

「I appreciate that, Ihope so, I’m so grateful I can be living in such peaceful world.」

看了看周遭,對於能有這樣出來歐洲旅遊體驗的機會充滿感激。

《生命設計師》閱讀心得: 如何親手設計你想要的生活?

不要設限自己生命的可能性

生命設計師,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抱持一個懷疑的態度,生命究竟要如何設計?世界這麼地多變,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人生似乎就是在不斷地追逐當中度過。讀書時追逐著人們所謂的名校,工作時為追逐金錢而折腰,我的感覺是生命像出生時就已經被設計好,而不是設計生命,但真的是這樣嗎?這個想法已經限制了你的可能性。

每個人內心都有所謂的指標,而那樣的指標連結自你的真實想法,某些東西會吸引你,某些東西會讓你全神貫注,某些東西你就是會排斥,不過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沒有刻意去意識到這點,或許是打從一出生開始,社會的框架已經引領你走向人們為你鋪設好的路,一路從後面推著你,回頭發現自己已經偏離當初想走的方向。

不過不用擔心,這本書的主旨就是「運用設計思維,來打造更美的人生」,設計師的思維就是設計出產品原型,快速失敗,並在失敗中快速前進,在人生當中,首先我們必須先思考出我們的原型,工作觀和人生觀。

釐清人生的指標,人生觀和工作觀

花個時間寫一下吧,你的人生觀和工作觀,這兩個連貫你整個生活的觀念。先講人生觀,當你把人生拉長遠來看,對你來說,人生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陪伴家人朋友?賺錢?學習新知?人生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從小到大各種生活體驗建構出每個人獨特的人生觀。

講講我的好了

沒辦法接受想要,卻不去改變。

說真的,我一開始花了不少時間去思考我的過去未來,有幾個人生階段讓我深信人的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過去的我厭惡與人接觸,踏入新環境或是認識新朋友的環境總是讓我特別焦慮,但矛盾的是,內心又很喜歡認識新朋友的感覺,心裡羨慕著當班長的人,因為他們可以凝聚團隊向心力,與同學師長們有著比較好的人際關係,現在想起來我好像挺適合做一個業務主管。

慢慢地,我會主動去跟別人開啟對話,即使那樣的感覺在當時會讓我覺得不太自在,但很享受每個跟別人主動延續話題的時刻,前幾天也跟學校同事聊到我好像很喜歡社交之類的話,我說我喜歡阿,但我也是練出來的,背後其實也是經歷過了轉變,呼應了內心渴望跟別人產生連結的自己,我知道我想要成為那樣的人,而且嘗試之後也發現可以變成我想要的那樣,這構成我日後想做任何事情的人生觀。

再講下去會是一個很長的故事,接下來換換工作觀。

從你喜歡的事情開始,每天讓自己多做一些。

不管你正在做著什麼樣的工作,你的人生一定都有某些「好有趣」的時刻。當時一如往常的站在公車站牌等著1815的客運回家,身旁兩側的大樓因為夕陽的照射而反射出柔和的橘光,快速地按下手機快門,我獲得了一張滿意的照片,這是我人生的「好有趣」時刻,這棵攝影種子就默默地種在我的心中,只是還少了點水去灌溉。

一直到荷蘭交換的那年,某個外國朋友說:「你有沒有想過去賣你的照片,我覺得你拍得很好。」那時候是個契機點,我突然意識到,對,我喜歡拍照,但我怎麼沒有想說把它多做一點?很多人覺得當興趣就好,幹嘛這麼累,殊不知當你願意為你的興趣多做一點,那個多一點不用一定是賣錢,用它來做一點事情就好,不用完美,慢慢地,你會越來越有興趣。

我開始在旅行的途中用攝影交朋友、在沙發衝浪時主動用攝影換住宿、住airbnb時幫主人拍攝了房屋照、隨時腳步停下來紀錄感動我的瞬間,每一次的成就感,都造就了下次更多的成就感,因為你開始覺得能運用這件事情,這件你一開始有興趣的事情完成某些東西。

好,回到工作上,去尋找你在工作中讓你感到興趣或成就感的時刻,它會是你生活中的指標,去讓自己多接觸到那個時刻多一點點,下班後也可以思考,既然做那件事情我很有興趣,那我能多做些什麼?漸漸地,生活會邁向你喜歡的樣子。

想到這裡,你可以對照看看你的人生觀和工作觀有沒有衝突,比如說人生觀是把家人朋友放在前面,但工作觀卻是讓自己陷入沒達到目的不放棄的態度,或許是好事,但自己要去思考如何權衡。如果兩個觀念是相輔相成的,就像我的

「我會為我喜歡的事情,每天多做一點點,因為我是個想要就會去改變的人。」

那麼你的人生就會有個標竿,當你遇到了問題,你會知道自己是正在往想要的方向前進。

所以,花點時間想一下自己,反思一下,相信我,多了解一點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致富心態》閱讀心得: 三種讓你變富有的心態

心態上的致富才是真的致富

現在有月薪50萬的工作,和一個月薪100萬的工作,你選擇哪個?假如說50萬可以過的跟100萬一樣開心,你選擇哪個?

錢可以帶來快樂沒錯,但的確,這個快樂也稍縱即逝。你真的知道你在追求什麼嗎?很多人認為要通往有錢之路,就是自己要出來創業,拒絕拿一輩子死薪水;投資股票,讓自己能持續擁有被動收入,這些都對,確實都是其中的方法,但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想變的有錢?因為我只要多了那些錢,我就可以拿來娛樂、有更高品質的生活,或是因為我們想要更多錢來消費?因為我們想要被羨慕?這是種優越感,追求更多沒有不好,它是本性,但它可能沒有止境的一天,我們需要從心態層面出發

想富有,先學會滿足

什麼東西對你來說會真正滿足,你到底想追求什麼?人人都想要更好、更多,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常常是透過花費金錢來得到快樂的人,那你可能要注意一下,真正會讓你富有的不是某個投資組合公式,而是你秉持的心態,回到開頭說的,50萬跟100萬真的差很多嗎?數值上是,可以消費的東西也差很多,但最終追求的都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吃鮑魚龍蝦,或是吃滷肉飯切小菜最後也是吃飽,這點我想兩者差異不大,關鍵在於你的心態。

所以我們就拋棄所有慾望就好了啊?理性來說是,但這不合理,人不可能不追逐任何慾望,就連追求平靜也是一種慾望。

所以重點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在追求什麼?

了解你現階段在追求什麼?我想追求的是安安穩穩的生活,穩定的薪水,假日可以跟家人朋友好好吃頓飯,心裡就感到很滿足,那你何必去做高風險的投資呢?突然的波動都會讓你焦慮的睡不著覺。但如果你的滿足感來自是不斷挑戰、得到更多,那麼當有點機會時,當別人不敢抓住那個機會,何不勇敢上前一點?

當你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你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剩下的只剩下穩穩的往那個方向走。

穩定帶來復利

穩定性能才能帶來規律的成長。舉個例子來說,當你能夠有穩定的薪水,你是不是才有時間追逐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當你能夠穩定的把一件事情做好,你是不是才有辦法達到更大的目標。這跟我前一張提到財富自由的公式不謀而合,你只要有穩定的生活條件,加上願意成長的思維,那麼你只需要時間來帶出複利的效果。

要怎麼達到穩定性?

我們要預留犯錯空間,也就是要避免能夠摧毀你的結果。簡單來說,「穩」,代表著控制、安定,在妳的控制範圍裡面,做能負荷的事情,書中提到一個很好的說法,以能不能讓你「安穩的睡覺」當基準。以投資來說,你手頭上有100萬,你會全部投資下去買股票,還是撥部分的錢出來?高風險當然就伴隨著高報酬,但一但意外發生,手頭上的資金全部蒸發,你的生活會陷入瓶頸,這時你所有的投資都必須停止,也意味著不會繼續複利下去。那麼如果你一開始就是穩穩的呢?你留下70%的資金做穩定的投資,30%你可以拿去做風險較高的投資,即使失利,你也有很高的抗打擊能力。只要你願意,你將可以持續地穩定複利下去,剩下的是耐心。

真正的致富心態就是

對現狀感到滿足,找到自己在追求什麼,並讓自己穩穩地往那個方向。

向下挖掘事物的本質,學習馬斯克的第一線性原理思考

「齁!好煩想不到答案。」

「你試看看這樣解決。」

「欸真的欸!答案出來了!」

這樣子的對話應該不免會出現在過去的學校生活當中,對某個題目絞盡腦汁就是無法找到正確答案。長大以後更是這樣,工作上的問題、個人選擇問題、人際上的問題、愛情的問題,當問題陷入了死胡同,解決不了的問題總是讓人苦惱,但人就是因為會思考才會出現「問題」,他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我們不能具體化這是什麼,但確實是有方法讓我們能夠幫助我們一步一步解開問題的寶箱,這些解開寶箱的鑰匙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型」,當然每個領域有自己不同的解決辦法,不過今天跟大家討論的是其中一個,第一線性原理思考。

第一線性原理的思考方式

找到事物本質,從根本解決問題。公司最近營業額下降,大家緊急招開一場會議希望能趕緊替公司止血,小馬率先提出了問題,之前位居銷售排行第一名的零食突然銷售量急劇下滑,為什麼會這樣?小華說可能是因為最近食品安全風波導致消費者不敢購買,那為什麼消費者不敢購買呢?因為他們怕吃到對人體有害的添加物,那為什麼他們會害怕買到有害的添加物呢?因為商品常常標示不明,講到這裡或許就已經得到答案了,把第一名的零食做好正確的營養標示或許就可以挽回下滑的銷售量,這就是最有名的5why思考術。當組織問題發生事情,會要求員工不斷的去追問問題發生的原因來從根本解決問題,以確保未來能斷絕問題發生的根源。

馬斯克就是透過這樣的方法,找到製造火箭的最原始材料,以最低成本購買並打造出可以飛上外太空的火箭。

回到日常生活當中,你可以運用這招來對付任何事情。為什麼我今天起床精神又不太好,因為我昨天又滑手機滑到太晚,為什麼我會滑到這麼晚,因為我無聊就想拿起手機看看,為什麼會拿起手機,因為他就在你旁邊,所以睡覺時候把手機移除你的房間說不定會是個好辦法。

所以呢!下次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急著灰心喪志,試著運用第一線性原理思考,去找到問題的根本解決辦法!

每天事情滿滿卻在窮忙嗎?試試看這個時間管理高效法則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撐起一個地球。」

意思表示,你把力氣用對地方,你可以有極大的槓桿效應。80/20法則也告訴我們,大部分的結果,是決定在你做的20%上面,也就是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效率。

在「超級思維」這本書告訴我們應該要在生活中盡量以最少的力氣達到最大的效果,當你做的效率沒辦法達到狀態最好的生產力,表示你開始進入了一個負報酬的階段。

前幾天在訪問到一位在荷蘭念研究所的朋友時,他說他認識的幾個荷蘭人真的是效率出眾,當他們認為他們在會議當中意識到自己效率不是這麼好的時候,他們會選擇暫停去休息,而不是待在那邊把方案想出來為止,你可能覺得事情還沒解決就離開很不負責,但值得思考的是,一直埋頭苦幹的方式真的是最有用的方式嗎?

我開始在回想過去的工作模式,在學生時期段考前大家總是埋頭苦讀,總以為花的時間越多你得到的結果就會越好;在職場上的文化也是,盡力把員工工作時間搾的越乾越好;我們都認為,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要花大量時間下去,這沒錯,但不代表你必須毫不間斷的去做這件事情,你可以選擇有效率的完成它。

在「窮查理的普通知識」也有提到,解決問題的時候先以解決大問題為主,不用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光是把重要的幾件事情做到最好就足以帶來一定的效果,比如說你想寫一個文案,你可能把標題跟圖片做好就足以達到增加曝光度的目的;你想要達到運動效果,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或許就足矣帶來效果;一本書記的重點不用太多,記得幾個大重點就足夠你用的了。這樣的好處是你也不會要求自己凡事做到完美,只要確保重要的事執行到就好。

要做到這樣你可以把自己一天做的事情以「緊急重要、不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的方式來分配,並確切了解每件事情「完成的樣子」是什麼樣子,接著限定自己在某段時間內把它完成。

不確定這樣的效果會多大,不過接下來我會來好好尋找自己的生活槓桿,有什麼心得再來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