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理論從何而來?你有想過一個作者是如何產生他的知識網,然後創造屬於他自己的學問嗎?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也有自己的一套學問:比如說,友人來台南玩,你可能會說一定要吃鱔魚意麵、浮水魚羹,然後你可能會再區分成某區的必吃美食,為什麼你會這樣說?因為你腦中的美食地圖進行了一次過濾,把你覺得好吃的留下,不好吃的就從你腦袋中刪除。知識也是一樣,只是我們很少去整理它,從出生開始就一直不斷的學習,自己從閱讀等各種資源獲取資訊,東抓一個,西抓一個,這時候的東西是零散的。這就好像你的房間裡堆滿了一堆東西,有些有用,有些沒用,房裡亂成一團,但當你需要用到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太亂而且找不到東西。
所謂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的知識,而且可以從當中獲得新的知識。我們需要做到的就對思考的整理,首先,我們要先做到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就像你要寫出有公信力的美食地圖,你必須要親自去吃過每個食物,了解他們的口味,才能做出評價。
知識加工
把知識理解的深入一點。我們常常學習新的東西都只流於表面的理解,這樣子的理解沒有質量,沒有質量代表你無法去做更仔細的分類。如果你推薦的美食只流於好吃、不好吃,那麼你所能做的分類就是好吃不好吃,但如果你可以再去細分口味、口感、種類,比如說傳統小吃類、西式餐點、鹹味、Q彈口感的,那麼你就可以去做更深的一層分類,推薦時也會有更全面的分析。知識也是一樣,比如說你對行銷領域有興趣,但如果沒有去深入研究行銷裡面的每樣知識,你也不可能提出多有深度的見解。
但,你可能會問說,所以我必須要把每個知識點記下來嗎?當然不用,要介紹台南美食,你不需要連巷弄轉角的7-11也仔細的介紹出來,因為這不是台南的重點。
我們要靠的是自然遺忘。
殺不死我的,即是經典
經得起考驗的會留下。假設你現在已經吃遍台南的所有美食了,有些很普通,有些讓你流連往返,在你開始整理自己的美食地圖時,腦袋第一個浮現的一定會是你認為的五星好評,其他比較普通的,腦袋自己就漸漸淡忘掉,你只要對好吃的做出分析就好。
回到一開始說的,腦袋就好像一個房間,裡面的知識有些對你重要,有些不重要,不重要的東西自然而然會隨著時間遺忘掉,等於是對知識做了一次的整理,當然重不重要取決於你自己的價值觀,就像我們讀一本書,每個人去解讀的重點可能會不一樣,找到重點之後我們再去做更深度的理解。
做到現在,你已經獲得你心目中的「台南美食了」,接下來我們要依照自己的個性去組合。
用個性去編輯
不同排列組合會產生不同意義。比如說你是甜點控,那你會排列出一系列的台南甜點地圖;你是小吃達人,那你就會做出台南小吃地圖;如果你是土生土長台南人,那麼你可能會從自己家鄉附近的美食巷弄美食開始介紹起,怎麼排列知識,都依照自己的個性。
書中提到某位詩人曾經過說過「所謂詩,就是將最好的語詞,按照最適切的順序排列而成的產物。」,他的創作方法是把所有浮現在腦海的片段都寫在卡片上,然後把他散在一地,接著開始重新編排,直到他覺得有趣為止。
我寫讀書心得的時候就是這樣子,記下筆記,再來簡化重點,最後開始整理知識,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重新編排書中的內容,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當你可以把知識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他才會變成一種創新的東西。
「知識就跟所有人的房間一樣,不定期的打掃,它就會亂。但當你主動去清掃它,歸納它,需要的時候你可以很快的找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