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跟窮人的差別,就只差在生在比較富裕的家庭罷了。」
窮人和富人到底差在哪裡?是哪些原因造就世界上的貧富差距?還是說,會貧會富在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好了?
財富自由這名詞最近很火紅
定義是:能在不付出任何勞力的情況下得到能夠支付或超過你日常開支的金錢
我的想法是不應該是以財富自由為目標,而是應該思考,如何讓現有的資產再滾出更多的資產,這不就是資本主義的定義嗎?
先講我的結論:我認為要達到財富自由=生活條件的上升(穩定性)+思維的提升,會呈現一個正向循環。
這本書並沒有說照著這些方法第三世界的人就可以脫貧,而是對貧窮問題提出了些改善看法,但實際上還牽扯到整個國家的教育、政治、文化等等,這些與生俱來的問題,原因互相牽動,要脫貧,真的沒有這麼容易。
所以這篇我就就針對書中窮人的思維來做分析,因為其實我們沒什麼兩樣。
我們都追求的生活條件
當滿足你的基本需求,你才有時間思考賺錢。思考一下,每天努力工作的我們,每次都在抱怨工作鳥事的我們,最後其實都是在追求穩定的生活品質?每天睡得好,吃的好,穿得暖,這些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你不需要擔心下一餐食物從哪裡來,不需要擔心活在充滿疾病的世界裡。
想像在那樣的貧窮世界,擔心工作能不能養活全家人、 身旁家人染上痼疾非常頻繁,在那樣的世界裡,你還有多餘的精力去思考如何讓生活變得更好嗎?當生活已經被擔憂、恐懼給侵蝕,這樣會導致一種被生活支配的無力感,產生自己無法脫離現狀的思維,這是個負向循環。
舉個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情境,當你的家裡是富二代,別人花時間為了找到一份工作,並整天為工作努力付諸勞力,回到家早已沒有其他心力思考其他事情。但身為富二代的你,不需要付出任何心力,家裡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那麼你可以將這樣的優勢更投資在自己身上,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而相信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大部分應該都具備基本的生活水準,但不管我們的生活條件如何,我們還需要在思維模式上的提升。
思維的正向循環
窮人傾向短期滿足,富人傾向長期目標思考。想像一下,假設你的工作業績不錯,這個月底,你額外多出了幾千塊,你會犒賞自己,多做些讓自己享受的活動,還是把他存起來,或者選擇繼續投資其他東西?
研究顯示,當人們有多餘的錢,他們不會只是為了吃飽而消費,而會為了品嚐更好吃的食物而花更多錢,你會願意花點錢來吃更好的餐廳、跟朋友去個高級酒吧享受裝潢的氛圍,我們需要更多生理享受來緩解枯燥的生活,又或者是說,我們低估了「忍受現在誘惑」帶來的好處。但如果,我們能犧牲一下短期的愉快,將這些錢投資在自己或資產上,或許購買能讓自己提升的課程,在你獲得某些知識後,能再幫助你學習更多的知識。又或是你對未來目標的某些資產投資,運用這些資產,再賺取更多的資金,長期來看,能帶來更大複利效應。
這段的重點不是叫你不要享受,而是記得「對未來多些投資」。
然而,這樣做不能保證你能走入正向循環,還要你相信這麼做。
窮人之所以會窮,是因為他們相信無法脫離。這邊不是說世界上的貧窮人口都沒有想改變的思維,而確實是「貧窮限制了想像力」,當生活被壓的喘不過氣,你很難想像自己,甚至是相信自己能夠脫離現在的處境,這是世界的悲哀。
但我們呢?大部份的我們生活都還有餘裕,卻少了些「成長型思維」,我不認為我可以學好一項新技能,那麼就真的學不會,我不相信我能脫離死薪水的狀態,那你就不會主動尋找機會,而這樣的思維就會帶來停滯,而我們與貧窮國家的差別,就只是差在我們生在比較好的先天條件而已。
所以回到一開始我說的,達到財富自由=生活條件的上升(穩定性)+思維的提升。
當你有穩定的生活條件,你才有餘裕去思考提升自己,思考脫離現在的狀況;而當你有為長期犧牲短期的思維,長期下來,他能帶領你提升你的生活條件。兩個必須同時存在,並互相影響,剩下的,就只剩下你的耐心和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