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結論,任何人在思考一件事情時,盲點無所不在,而且你無法避免,所以,多問自己為什麼這樣想?
假如你說的話都是錯的?我覺得,很多話都是從我覺得開始,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覺得的答案通常都會是錯的?我覺得他應該是會是個好人,我覺得應該先工作再念研究所,我覺得你當初的決定是錯的。當遭遇一件事情,我們腦中都會先迸出第一直覺的想法,但如果我們第一直覺都是對的,那我們好像也不需要深思熟慮了。
所以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常常在聽到別人意見之後,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喔對,我怎麼沒有想到這點,又或者你常常巴著自己的觀念不放。我們人看出去侷限於眼前的視野,而我們總是把眼前的事物當作是全貌,比如你看到一位隨手撿垃圾的人,你總不會
認為他是個性格偏差的人吧,這很難,但,某些時候你確實需要瞪大雙眼去看,大腦就像電腦,系統運作過程中總是會遇到某些bug。
大腦何時會出錯?
偏誤常存在於某些特定時機,運用思考來降低錯誤的機率。思考的侷限來自於有限的專注力,當專注在眼前的事情,對背後的危險常常是視而不見。直覺讓我們對事物做出快速反應,從過去萃取生活經驗確實也能在大部分的時間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決定,但在某些時候,小心直覺帶領你走向不理性的誤區。
大腦為了快速反應而產生的偏誤,捷思法。假如說,我問你這個月的生活滿意度如何?你可能會因為昨天信用卡不見而給出比較低的分數,但你也可能因為昨天跟女朋友約會而覺得過的特別美好,但實際上,生活滿意度的答案應該是要綜合出平均值才回答的出來。又或者,我問你對雙子座的印象如何,你可能會因為你身邊的雙子座朋友都很難相處而有著不好的印象,先屏除星座迷思,身邊朋友的樣本數不夠多本來就越有可能出現極端值,2顆骰子會比六顆骰子還要容易出現全部都是六的情況。再一個很直接的例子,你心情好越有可能答應別人的請求,心情不好則反之,誰不是這樣的呢?想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很累,生活需要過的這麼辛苦嗎?這時又可以討論到情緒帶來的偏誤了。
情緒帶來想要和應該的衝突。最明顯的例子,當爭執發生,情緒往往是凌駕於理性之上,好像不把對方踩在腳底不甘願,你想要的是對方跟你求饒,但仔細思考過後,這是你應該要做的嗎?當兩人針鋒相對,這對解決事情絲毫沒有幫助。又好比,你是正在減肥的人,有塊熔岩巧克力蛋糕擺在桌上,你會選擇吃掉還是忍住?通常想要吃的感覺會勝過不應該吃,但你明明知道吃了會讓自己陷入愧疚地獄。看到這裡,你已經可以理解人是多麼被當下的情緒所驅使,但情緒本身不是什麼壞事,它讓人對外在的世界作出反應,沒有了情緒的人說到底就是個機器人。
當我們知道大腦非常容易出錯了之後,我們有沒有辦法可以處理這樣的bug?書中提出了些減少思考偏誤的辦法。
一鍵修復大腦的bug
要找到bug,要先意識到自己可能有bug。假如目標是戒除插話的習慣,那麼第一步就是要刻意意識到插話這件事;你想要改變負面思考的習慣,當思考浮出時,就必須意識到負面思考本身;你想要改變拖延症的習慣,那麼就得意識到自己正在拖延。改變思考偏誤也是,當你意識到自己可能存有偏誤,你才有機會去糾正他。
為決定設立假設,假如我的決定是錯的,那麼會錯在哪裡?人往往會有過度自信的傾向,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面更是容易過度堅持,想想看自己有沒有因為堅持己見而跟別人爭論的時候?或許意識到自己可能出錯,就會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紛爭,但假設錯誤這並不代表你需要對自己的意見沒有自信,而是能夠讓你對自己的決策再多一層檢視,也就是所謂的反向思考,這個方法可以跳脫目前的思維方向,去找尋沒看到的盲點,就好像多了一個人可以幫你檢視一樣,又或者,直接去找到一個人。
徵求局外人的觀點。「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句話完美詮釋了人經常侷限在個人的觀點看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可以給出非常多的意見,發生在自己身上卻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求有相關經驗的朋友給出意見,甚至是假設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正面臨問題,你會給出什麼樣的建議。
從相似的案例中找出侷限。比如說,我們從這本書了解到理性在某些情況下需要適時的大於感性,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決定,但在類似的情況下,假如說是男女關係下,有時候訴諸感性才是最理性的方式,透過意識到類似道理卻不太一樣的案例當中,你可以用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被同個思考框架給束縛著。
任何人都不可能跳脫出直覺思考的偏誤,只能刻意去讓自己開啟思考的過程,去意識到自己的不理性。除了上面的方法,我的看法是要多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透過問為什麼,腦袋會開始去搜索有關眼前這個答案的資料,並試著去找出因果關係,這時,在這嘗試構成邏輯的過程中,偏誤就已經減少了許多。